唯一載入正史的乞丐武訓,被光緒帝親賜黃馬褂,死后萬人送葬
時間:2023-05-07 07:50:16 編輯:宗皓 點擊量:1775次
在漫長的歲月里,總會有那么幾個小角色,綻放出不同的光彩,也可以名垂青史,像是清末山東的乞丐武訓,不但聲名鵲起,而且他的身后,也有著五十萬人自發(fā)地為他送葬,成為了這世上唯一一個被記載在史書上的乞丐。
武訓,道光八年出生在山東的堂邑縣,他七歲就死了父親,家里窮得叮當響。哪知道這流氓地主趁他文盲之短,編造了一個虛假的帳目來糊弄他,在他向他要銀子時,竟還說他是騙子,命家丁將他狠狠揍了一頓,丟了出去,武訓為此大怒,臥榻不起。痊愈以后,武訓痛徹心扉,認為自己之所以被別人欺凌,都是因為沒有受到過好的教育,所以才有了創(chuàng)辦一所學校的想法。道光二十九年(一八四九年),武訓二十一歲,便著手創(chuàng)辦學校。武訓為了籌集學校經(jīng)費,曾在附近的村子里演出過“大刀破頭”、“大刀破頭”等戲法,但沒有多少收入,因此武訓便拿著破碗到處討飯。武訓偶爾會在有錢人身上發(fā)現(xiàn)一些廢棄的衣服,但他從不會穿戴,會立刻清洗,然后賣掉,換取錢財,用來資助鄉(xiāng)校的發(fā)展。而他自己呢,要么就是整天啃著谷粒蔬菜,要么就是揀些殘羹冷炙,一毛不拔。在乞討期間,武訓還在山東,河北,河南,江蘇做一些低級的打雜工人,如打雜,他們都是存錢。
在清朝十四年(一八八八年),吳訓年僅五十歲,在“乞討”幾十年后,積攢了一大筆錢,足以開辦一所私立學校,供貧困學生讀書。武訓因此返回家鄉(xiāng)堂邑縣,在那里創(chuàng)辦了一所名叫“崇賢義塾”的地方學堂。義學建立之后,武訓親自去了本地的高人家里,下跪求高人講課,縣里的士子和書生聽說了吳訓的功績,都同意在這里無償授課。
在教師問題得到了妥善處理之后,武訓首先要處理的是招生問題,他制定了“崇賢義塾”,只要貧困家庭子弟入學,不但免除了學雜費,而且還可以免費住宿。因為本地農(nóng)民的農(nóng)活太忙,許多人都不愿意把子女送上大學,所以第一次的“義塾”招生人數(shù)僅為50人。不過,吳訓倒也不灰心,他專心于校務,對同學們很是負責,經(jīng)常在晚上去學堂視察,查看有沒有什么異常。對于認真指導的教師,吳訓會下跪表示感謝;武訓見有同學調(diào)皮搗蛋,便語重心長地勸說。學生和學生在他的影響下,更是奮發(fā)圖強,私塾的清廉一度傳遍了整個村子。
此后,武訓用剩下的資金,先后創(chuàng)辦了三所義學,如館陶縣義學和臨清縣義學。武訓之名,在義學尚未建立之前,便已經(jīng)在京城中廣為人知,光緒帝聽后大為動容,頒贈“樂善好施”牌匾,嘉賞一身黃馬褂,這種榮耀,是任何一個時代的叫化子都不曾擁有的??梢哉f,武訓畢生的治校事業(yè),最終獲得了整個社會的認同。
1896年,武訓去世,后人按照他的遺愿,將他安葬在了崇賢書院東側的一片貧瘠的土地上。葬禮當天,齊魯各地的官員都來參加了這場傳說中的“乞兒”的葬禮。埋骨之時,五十萬百姓痛哭失聲,山河失聲。民國期間,為了推廣小學,國民黨曾數(shù)次發(fā)起了“五四”運動。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政府還專門拍攝了一部名為《武訓傳》的影片,用以宣揚吳訓的功績。吳訓雖已過世,但他的辦學宗旨和教育普及的思想?yún)s永留于人們的腦海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