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欄目:首頁 > 志愿填報 > 高考知識 > 正文
志愿填報
  • 唐朝人科舉考試沒考好怎么辦?可以用詩歌補考,還可以公然走后門
  • 時間:2019-11-07 15:45:37        編輯:xinzheng_b        點擊量:7279次
  •        科舉考試是唐朝選拔人才的一種重要方式,亦是學子入仕為官的主要途徑。唐朝對于參加科舉考試的學子多有優(yōu)待,為其提供良好的考試環(huán)境。而高中的學子將進入國家預備官員的陣營,社會地位也隨之迅速提高。高收益伴隨的是高難度,科舉考試的難度是非常大的。

           據(jù)《登科記考》中記載“終唐之世,貢舉進士凡266次,及地進士為6642人”平均每次不到25人,錄取率在1%~2%左右?!?0老明經(jīng),50少進士”,即使是飽讀詩書的才子科舉成績不理想的人也不在少數(shù),本文就將談談科舉成績沒考好該怎么辦。

           一、詩文取士
           唐朝的科舉制度并不是很完善,上層權貴的意愿能在很大程度上影響錄取的結果。而當時的上層權貴喜歡的是詩文。為了得到這些權貴的欣賞,詩人們將自己得意的作品送到他們手中,期望以此方式贏得權貴的欣賞并得到推薦,這種方式被稱為“干謁”,而伴隨這種方式也產(chǎn)生了大量的干謁詩。
           事實證明這種方式對于提高科舉的成績是很有效的,干謁成功的例子有很多。最典型的例子是白居易。當年16歲的白居易準備好了自己的詩集,托人引薦到了當時已經(jīng)成名的詩人顧況手中。最初顧況并不尊重當時只是初中生年紀的白居易。當知道白居易的名字后笑道:“長安米貴,居之不易啊”。

           要知道以對方的名字開玩笑在現(xiàn)在也是極不禮貌的行為,更何況在尊禮的古代,足見顧況對白居易的輕視。但當顧況看到白居易的文章后,立馬改變了自己的態(tài)度。顧況看到的是白居易的《賦得古原草送別》:“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這一流傳至今的名詩成功將顧況征服,對其大加稱贊,一改之前的態(tài)度稱贊到有這樣的才華見識在哪里都能“居易”了。

           就這樣白居易用自己的才華成功的得到了詩人顧況的推薦仕途順利,也得到了真正的尊重。另一個例子則是杜牧。家中世代為高官的杜牧找起人來要方便的多,他拿著那篇流傳千古的《阿房宮賦》找到了當時的太學博士吳武陵,吳武陵對這篇文章大加贊賞,當即找到了負責管理科舉錄取的禮部侍郎崔郾,一開始便要求崔郾將杜牧定為狀元。
           雖然崔郾很欣賞杜牧的文章,但由于之前找過崔郾的人太多了無法做到,最終協(xié)商下杜牧被安排在第五名,而前五名是由皇帝閱卷的,對仕途大有益處。而最終結果出來杜牧果然在第5名。

           類似的例子還有很多,盧肇經(jīng)宰相李德裕的舉薦提拔獲得狀元,項斯在楊敬之寫詩稱贊后項斯名聲大噪,第二年就榜上有名。這也說明了當時名人的舉薦和名聲對科舉考試結果的影響,這是由當時的魏晉遺風和條件限制影響下的結果。

           科舉產(chǎn)生前的魏晉南北朝時期選官制度實行的是九品中正制,將人才分為九等由中正官來選拔,而結果是“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勢族”,家世成為了選拔人才的重要標準,這一影響在科舉制成立的初期依然存在。而由于當時并沒有建立一套科學合理的評判學子標準,為了減少外界對選拔結果的不滿,權貴大家舉薦的以及名氣的大小成了選拔的重要標準之一。擁有了名人的舉薦仕途之路會順利很多,總而言之這樣的選拔結果參雜了太多考官的個人情感。

           二、另辟蹊徑

           當時在科舉中公然走后門的不在少數(shù)。按照正規(guī)的考試流程要經(jīng)過極為復雜的過程,經(jīng)過鄉(xiāng)試、會試到殿試時間極長,淘汰率極高,再加上雖然有了科舉制度為朝廷選拔人才,但官員任免的權力任然掌握在皇帝手中。

           由于當時的科舉制度并不是很完善,也不像后世一樣官員基本由科舉考試選拔,而是由多種途徑構成,即使進士及第也要經(jīng)過面試選拔等重重過程才能被正式任用,因此當時的民眾并沒有對這種走后門的行為表示反對,而這種方法效果也極佳,不少人選擇了走后門的方式。王維便是這一方法的受益者之一。  
           王維找到岐王想要得到推薦,岐王便把王維精心打扮了一番后包裝成樂師,帶入了九公主府中彈奏了琵琶曲《郁輪袍》,再伺機將王維的詩詞呈上。九公主被王維的對王維的才華和外表頗為欣賞,王維就這樣成了那屆科舉的狀元。有一則笑話可以體現(xiàn)當時權力對結果的影響之大。

           考生包誼文的文采不錯,卻得罪了當時的主考官劉太真,劉太真不想讓包誼文高中,又不想讓包文誼第一場便被淘汰就拖到了第二場,第二場又拖到了第三場,直到最后才淘汰。然而當名單給宰相過目時出現(xiàn)了大問題,由于當時正值朱泚之亂剛過不久,宰相對名單中有朱姓學子極為不滿,急令劉太真換人,而劉太真緊張之下只記得包文誼的名字,于是包文誼高中。這也深刻的反映了當時情感因素的影響之大,往往考官的影響將決定最終的結果。

          小結
           受魏晉遺風的影響和時代條件的限制,唐朝的科舉考試受人為因素的影響較大。學子可以通過“干謁”的方式獲得權貴的推薦來提高自己的科舉成績,也可以通過走后門的形式來獲得關注以取得更好的成績。雖然有這些不太公正的方式,但唐朝科舉考試的結果是相對公正的,最后榜上的名單是要得到大家認可的。
           傳聞賀知章做主考官時,由于錄取的結果與學子們的期望大相徑庭,引起公憤。在眾人的圍攻下,賀知章不得不爬上梯子縮在墻邊對學子們解釋。由此可見,雖然當時的科舉制度不是很完善,科舉的結果還是具有一定的公平性的,學子們可以對其結果監(jiān)督檢查,一個中國從隋唐時期沿用至清光緒時期的人才選拔制度逐漸成熟。
           參考文獻:《登科記考》
  • 上一篇:《開成石經(jīng)》:中國最早的“高考教材”
  • 下一篇:2020年如何填報高考志愿

  • 分享到:
  • 我來說兩句
    登錄后可評論



  • 中國教育部
  • 山東省教育招生考試院
  • 中國研究生招生信息網(wǎng)
  • 濟南市教育招生考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