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天際(1904-1989)
人物生平
1904年10月22日,唐天際誕生于安仁縣華王鄉(xiāng)楊柳田村一戶貧寒的農(nóng)民家庭。
1911年讀私塾,1917年入安仁縣立第一高等小學學習。
1920年高小畢業(yè),考入初中,因家境窮困輟學。
1921年考入衡陽法政學校學習,因交不起學費再次輟學。在中學時開始接觸馬克思主義,參加反對軍閥的愛國學生運動。
"五四"時期曾帶領宜溪書院同學聲援北京學生愛國運動,振臂高呼"打倒軍閥"、"打倒賣國賊"!同時,他接觸進步刊物,產(chǎn)生進步思想,在家鄉(xiāng)創(chuàng)立了扶貧濟困、除暴安良的進步組織。
1925年加入中國共產(chǎn)主義青年團,1926年轉(zhuǎn)為中國共產(chǎn)黨黨員。
1925年7月入黃埔軍校第四期學習。參加廣東革命政府第二次東征作戰(zhàn)。
1926年受黨組織委派回湖南工作,參加國民革命軍第八軍湖南政治講習所學習。8月任國民革命軍前敵總政治部宣傳隊分隊長。9月任國民革命軍第三十六軍第十一旅政治指導員。
1927年初任國民革命軍第三十六軍第一團第三營黨代表。參加北伐戰(zhàn)爭。6月任國民革命軍第二十軍特務營警衛(wèi)連副連長。參加八一南昌起義,任南昌警備司令部副官長。8月任軍委參謀團參謀,南下先遣隊糧秣處副官長。9月兼任福建上杭縣縣長。
1928年1月發(fā)動本縣農(nóng)民暴動,參加湘南起義。3月底隨朱德率領的工農(nóng)革命軍主力向井岡山轉(zhuǎn)移。4月幫助成立安仁縣蘇維埃政府。同月任湖南安仁縣蘇維埃主席,率領蘇維埃政府部分領導人和農(nóng)民自衛(wèi)軍共300多人,隨工農(nóng)革命軍向井岡山轉(zhuǎn)移。井岡山會師后,任紅四軍第十師黨委秘書,紅四軍第二十八團參謀、團黨委委員,第二十八團第一營第二連黨代表、黨支部書記,第二十八團第三營黨代表、營黨委書記兼團黨委委員。
1928年8月至1929年7月任湘南紅軍游擊大隊大隊長,湘南特委委員、副書記兼軍事部副部長。
1929年夏任中共湘南特委代理書記。同年秋任紅軍第十一軍第五十團政治委員、團黨委委員。
1930年7月至10月任紅二十二軍第二縱隊司令、中共第二縱隊委員會委員。10月至12月任紅二十二軍第六十四師參謀長。同年12月至1931年1月任紅一方面第六十四師師長兼參謀長、中共第六十四師委員會委員。
1931年6月任紅四軍代理參謀長。12月任紅五軍團第十五軍第四十師政治委員。
1932年春任紅十五軍第四十四師政治委員兼政治部主任、黨務委員會書記。3月任第四十四師參謀長、黨務委員會委員。4月起任紅十五軍政治部副主任、主任,黨務委員會委員。
1933年2月任紅五軍團第十三軍第三十八師政治部主任。同年秋任紅九軍團第十四師政治部主任兼廣昌警備區(qū)政治部主任。同年10月任紅一方面軍第九軍團第十四師代師長、師黨務委員會委員。參加了中央革命根據(jù)地歷次反"圍剿"。
1934年5月至1935年2月任紅一方面軍第三軍團第五師政治部主任、黨務委員會委員。
1935年2月任紅三軍團科長。6月任中革軍委總參謀部隊列科科長。到達陜北后,參加直羅鎮(zhèn)戰(zhàn)役和東征、西征。1935年11月任紅十五軍團政治部破壞部部長。
1936年11月任紅三十一軍參謀長、軍黨委委員。
1937年初任援西軍政治部宣傳部部長。
全國抗戰(zhàn)爆發(fā)后,1937年8月任八路軍野戰(zhàn)政治部民運部副部長、第二戰(zhàn)區(qū)民族革命戰(zhàn)爭戰(zhàn)地總動員委員會人民武裝部副部長。11月任第十八集團軍駐第一戰(zhàn)區(qū)聯(lián)絡處副主任兼八路軍晉豫邊區(qū)游擊支隊司令員、黨委書記,中共山西省委委員。
1938年2月,他與中共北方局領導人朱瑞一起創(chuàng)建晉豫邊抗日根據(jù)地(17個縣),出任八路軍晉豫邊抗日游擊隊司令員。1938年3月任第十八集團軍駐第一戰(zhàn)區(qū)聯(lián)絡處主任、中共晉豫特委委員。1938年4月任晉豫邊游擊支隊司令員,在山西陽城以南王屋山地區(qū)開展游擊戰(zhàn)爭,建立抗日根據(jù)地。6月,日軍向國民黨第三十八軍十七師進攻,他率部急馳支援,一舉擊潰日軍進犯,并多次配合衛(wèi)立煌部在晉南一帶作戰(zhàn),取得一個又一個勝利。7月,他率部伏擊日軍二十五師團一個機械化聯(lián)隊,殲敵600多人,擊毀汽車30余輛,繳獲戰(zhàn)馬100余匹,機槍30多挺。
1939年9月至1940年1月任中共晉冀豫省委委員。
1940年2月至5月任八路軍第二縱隊新編第一旅政治委員。同年5月至1943年3月任八路軍第一二九師新編第一旅政治委員。
1943年3月至1945年7月任太岳軍區(qū)第四軍分區(qū)司令員、黨委委員,第四地委委員。參加太行太岳反敵"九路圍攻"及多次反"掃蕩"和百團大戰(zhàn)。
1945年3月赴延安。4月至6月作為晉冀魯豫代表團成員出席中共七大。
解放戰(zhàn)爭時期,1946年2月至9月任東北民主聯(lián)軍吉東軍區(qū)政治委員兼吉東省臨時參議會議長、中共吉東分省委書記(至同年8月)兼任吉東軍區(qū)警備第一旅政治委員(至同年7月)。
1946年7月至1948年9月任中共吉林省委委員、常委(1946年12月起),吉林軍區(qū)政治部主任(至1947年9月)。
1947年2月至12月任吉林軍區(qū)副政治委員兼獨立師政治委員(至同年5月)。
1948年5月任東北前線第一指揮所副政治委員兼政治部主任。9月至12月任東北野戰(zhàn)軍第一兵團副政治委員兼政治部主任、兵團黨委委員。同年10月任長春特別市軍事管制委員會主任,長春衛(wèi)戍司令部司令員、政治委員。同年12月至1949年3月任第十二兵團副政治委員兼政治部主任、兵團黨委委員。
1949年3月至9月任第十二兵團副政治委員兼政治部主任、黨委常委。參加吉東剿匪、"三下江南、四保臨江"、解放長春、平津、長沙、衡寶戰(zhàn)役等。曾兼任第四野戰(zhàn)軍南下工作團團長、第四野戰(zhàn)軍鄭州(河南)辦事處主任,中共信南工委書記,武漢軍事管制委員會委員。
1949年5月至7月任武漢市警備司令部副政治委員兼政治部主任(至1950年11月)。曾任第四野戰(zhàn)軍湖南和平談判代表團代表。
1949年8月任第十二兵團兼湖南軍區(qū)副政治委員、黨委常委,中共湖南省委委員。同年11月至1952年3月任第二十一兵團政治委員兼干部管理部部長、黨委書記兼黨委紀律檢查委員會書記,兼任桂北剿匪委員會主任、中共廣西省委委員。
1950年任中共中央中南局委員。
1951年10月至1952年12月任中共中央中南局委員。
1952年,中央軍委發(fā)布命令,將二十一兵團改編為水利工程部隊,參加荊江分洪工程建設,唐天際調(diào)任湖南省軍區(qū)司令員,兼荊江分洪工程總指揮和水利工程部隊司令員與政委。同年6月至1953年1月兼任中南軍政委員會委員、中南財經(jīng)委員會副主任兼中南建筑工程部部長。
1953年1月至1954年2月任中國人民解放軍防空部隊政治委員、黨委第二書記(1953年2月起)。
1954年6月至1957年5月任中央軍委總財務部第一副部長,1954年7月至1955年1月任總財務部代理黨委書記,1956年1月至1957年5月任副書記。
1955年被授予中將軍銜。榮獲一級八一勛章,一級獨立自由勛章,一級解放勛章。
1957年5月至1963年1月任解放軍總后勤部副部長、黨委常委(至1962年12月)。
1978年12月在中共第十一屆三中全會上被選為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常務委員。是第四屆全國政協(xié)常務委員,第五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
1978年12月至1982年9月任中共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常務委員。
1988年7月被授予一級紅星功勛榮譽章。第二、第三屆全國政協(xié)委員,第四屆全國政協(xié)常委。第四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第五屆全國人大常務委員會委員。
1989年2月20日因病在北京逝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