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正說明:國家強大,離不開國防高科技!否則,國家再富有,也會被強盜霸占!兩彈元勛,指為兩彈的研究做出突出貢獻的人?!皟蓮棥敝械囊粡検窃訌棧髞硌葑?yōu)樵訌椇蜌鋸椀暮戏Q;另一彈是指導彈。主要人物有鄧稼先、錢三強、趙九章、錢學森、孫家棟等人。
我正在看電視劇《國家命運》,記錄了這些科學家的辛勤付出的部分過程,他們?yōu)樽鎳龀隽司薮筘暙I!青少年朋友們應該好好學習,將來為國家作出應有的貢獻。
王承書(1912年6月26日—1994年6月18日),女,湖北武昌人,核物理學家,氣體動力學和鈾同位素分離專家,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中華人民共和國核工業(yè)部研究員,科學技術(shù)局總工程師。
王承書于1934年從燕京大學物理系畢業(yè);1936年獲得燕京大學碩士學位;1939年與張文裕結(jié)婚;1941年留學美國;1944年獲得密歇根大學研究院物理博士學位;1956年回到中國,擔任中國科學院近代物理研究所理論研究室研究員,兼任北京大學教授;1958年被調(diào)到原子能研究所熱核聚變研究室從事理論工作;1959年被派往蘇聯(lián)原子能研究所實習3個月;1961年—1964年擔任中國科學院原子能研究所鈾同位素分離研究室研究員、副主任;1964年—1978年擔任華北605所研究員、副所長,第二機械工業(yè)部第三研究院研究員、革命委員會副主任,大型氣體擴散機總設(shè)計師;1978年擔任核工業(yè)部研究員,科學技術(shù)局總工程師,部科學技術(shù)委員會常委、高級顧問;1980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1994年6月18日在北京逝世,享年82歲。
王承書在美國留學期間主要從事氣體分子運動論的研究,回國后先后從事受控核聚變、等離體物理、鈾同位素分離等研究 。
王承書為中國第一座鈾濃縮氣體擴散工廠分批啟動作出重要貢獻。為中國鈾同位素分離理論研究奠定了基礎(chǔ)。(中國科學院評)
王承書回國后,從事鈾同位素分離工作,為中國鈾同位素分離的理論研究奠定了基礎(chǔ),并培育了一支理論研究隊伍。在研制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的裝料工作中做出了貢獻,在研究中國第一顆原子彈時,隱姓埋名一直到去世。
1936年,王承書畢業(yè)于燕京大學物理系,獲得碩士學位,之后留校任教,擔任燕京大學物理系助教(至1937年)。
1937年,抗日戰(zhàn)爭爆發(fā),王承書離開北京,輾轉(zhuǎn)于南京、武昌、桂林、貴陽等地。
1941年,美國巴爾博獎學金基金會接受了王承書的申請,同年8月王承書到密歇根大學(University of Michigan)攻讀博士學位,師從物理學家烏倫貝克(Uhlenbeck, George Eugene)。在美國期間,王承書與導師烏倫貝克合作完成了多篇有關(guān)稀薄氣體動力學方面的重要論文。
1944年,王承書獲得美國密歇根大學物理系博士學位,之后在密歇根大學從事博士后工作(至1956年)。
1945年9月—1946年6月,在普林斯頓高等研究院(Institute for Advanced Study)工作。
1946年,王承書擔任美國密歇根大學副研究員、研究員。
1948年9月—1949年6月,再次在普林斯頓高等研究院工作。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王承書堅定地表示要親自參加到創(chuàng)造科研條件的行列中,為了避免美國政府的檢查,在回國前她就將有關(guān)書刊和資料分成300多個郵包,從美國陸續(xù)寄往北京。
1956年,王承書回到中國,擔任中國科學院近代物理研究所理論研究室研究員,兼任北京大學教授(至1958年)。
1958年,原子能研究所籌建熱核聚變研究室,王承書被調(diào)到該室從事理論工作。并擔任中國科學院原子能研究所熱核聚變研究室副主任(至196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