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正說明:2024年3月看了電視劇《周恩來在重慶》,里面多次提到張沖將軍。他這樣高級別的國民黨將領,在一次次的看了蔣介石為首的國民黨集團的丑陋表演,尤其是蔣介石制造了皖南事變,幾乎所有的國民黨將領都支持,張沖將軍獲知信息后連說“無恥無恥……”,當時的張治中將軍也還能多少主持公道。
有一次日本轟炸重慶的時候,張沖正住院治療,去探望的周恩來副主席冒著生命危險背著張沖將軍到防空洞,深深地打動了將軍。
中國共產黨不會忘記這位關鍵時刻幫助共產黨的老朋友。
現(xiàn)代史上有兩位張沖將軍,重名重性,電視劇中指的是以下第一位張沖將軍。
………………………………………………………………………………………………………………
一、張沖 國民黨高級將領
張沖(1904年—1941年),字淮南,浙江省樂清市人,國民黨“中統(tǒng)”特務機構的二號人物。1919年考入溫州省立第十中學,參加五四新文化運動,組織《醒華會》。1923年畢業(yè)后考入北京交通大學。旋以公費轉入哈爾濱政法大學,并加入中國國民黨,任哈爾濱市黨部委員。后任中國國民黨執(zhí)行委員、中央組織部代理副部長、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辦公廳顧問事務處中將處長等職,是中統(tǒng)系統(tǒng)中的重要人物。抗戰(zhàn)期間作為中國國民黨代表參加國共談判。在抗戰(zhàn)期間,張沖堅決贊成國共合作,共御外侮,同周恩來建立了良好的合作關系。1941年,張沖病逝,周恩來深為哀悼,除在《新華日報》發(fā)表《悼張淮南先生》一文,親自參加追悼會,并致送挽聯(lián):"安危誰與共;風雨憶同舟。"對張沖在團結抗戰(zhàn)中的作用,給予了充分肯定的評價。
張沖,1919年考入省立溫州第十中學。在五四運動中,曾組織醒華會。是中國國民黨內堅持孫中山“聯(lián)俄、聯(lián)共、扶助農工”三大政策的少數(shù)人士之一。1923年,20歲的張沖以第三名的成績考入北京交通大學,是年加入中國國民黨。1925年,他以官費生轉入哈爾濱中俄工業(yè)大學,次年又考入哈爾濱政法大學。
1923年張沖加入中國國民黨,任中國國民黨哈爾濱市黨部委員兼青年部長。曾被奉系軍閥逮捕入獄,東北易幟后獲釋。嗣后歷任國民政府哈爾濱市黨部特派員、國民政府天津市黨部委員、中國國民黨中央組織部調查科總干事、中國國民黨中央宣傳部電影事業(yè)處處長等職。
在東北期間,張沖秘密進行反對軍閥張作霖的活動,擔任過中國國民黨哈爾濱市黨部委員兼青年部長、特派員。1927年3月被捕下獄,幸賴母校哈爾濱政法大學校長雷殷庇護,方免一死。1929 年張沖返回南京,由于他才華出眾,熟諳俄語,又通曉蘇聯(lián)事務,深得陳果夫、陳立夫兄弟器重。30年代初,張沖升任中國國民黨中央組織部調查科(“中統(tǒng)”前身)總干事,主管情報事務??谷諔?zhàn)爭期間,曾任中國國民黨代表,與周恩來相處五年,為促成抗日民族統(tǒng)一戰(zhàn)線和國共團結抗戰(zhàn),為中華民族最后打敗日本侵略者作出了卓越的貢獻。
1935年在中國國民黨四大上當選為中央執(zhí)行委員。從1935年下半年開始,奉命參與同中共代表進行秘密談判,其間曾到陜北瓦窯堡與毛澤東、周恩來會晤,對促成第二次國共合作發(fā)揮了重要作用。1936年12月隨蔣介石到西安,12日西安事變爆發(fā),被扣押。1937年全面抗戰(zhàn)爆發(fā),任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第六部主任秘書。同年冬出訪蘇聯(lián),任實業(yè)考察團副團長。后調任軍事委員會辦公廳顧問事務處中將處長。
1941年3月兼中國國民黨中央組織部代理副部長,同年8月11日病逝,終年37歲。
二、個人生活
1、人物婚姻
10歲那年慈母金老夫人為他定下“娃娃親”,女方之父高性樸,早年留學日本早稻田大學,學識淵博,見未來女婿“風采異人”,非常喜愛,親自悉心授業(yè)。張沖17歲與同齡的高志驤完婚,次年生子張炎,一年后又生女張雪梅。張雪梅 [12]說:父親與母親20歲就分居了。在我8歲那年,父親帶了個俄國夫人娜丹回來。他們在哈爾濱俄語圈子里結識,父親因參與國民革命而被張作霖逮捕,娜丹為營救父親奔走呼號,兩人感情日深而結合。后來,娜丹無意中得知我母親的存在,執(zhí)意要來老家向母親當面道歉。娜丹人很好,有良心,我們全家真誠接納了她。可是蔣介石不放心這個蘇聯(lián)女子,他對父親說:“你在我身邊工作,難保不泄漏機密?!笔Y介石給了娜丹很多錢,叫她同父親離婚回蘇聯(lián)去了。
2、子女情況
張沖不幸逝世后,遠在家鄉(xiāng)樂清的張雪梅和兄長張炎被急電召往重慶奔喪。遺憾的是,張雪梅剛上路不久就病倒了,沒能成行。張炎到重慶后,在追悼會上見到了周恩來。周恩來對年方20歲的張炎很是關心,安慰他說,張沖的孩子就是我的孩子,今后有什么困難盡管來找。
50年代初,張炎因工作無著,貿然到北京找周恩來總理求助。周恩來總理在家里接見了張炎,把他安排在華北人民革命大學學習。“文革”中張炎去世,他的遺孀在1972年12月又寫信向周恩來總理求助,周恩來總理指示:對張炎的逝世向家屬表示親切慰問。同意信中提出的要求,張炎的女兒可到山西落戶并安排工作。這件事讓我們感念至深。周恩來在“文革”時,每天有多少國家大事要操心啊,可是張沖后人的這么一件小事,他還記掛在心,親自給予幫助。當時周總理自己也身患癌癥、身陷險境,想到他在這樣的境遇下還關懷我們,真是感激涕零。
改革開放后,隨著政治形勢的變化,張沖的名字又重新出現(xiàn)在報刊媒體上。1991年,張沖的遺骸在重慶找到,迎回家鄉(xiāng),準備實現(xiàn)他歸葬故里的遺愿。中共中央統(tǒng)戰(zhàn)部于1992年11月25日發(fā)文,同意以樂清市人民政府的名義,修筑張沖墓,并撥款予以資助。1995年5月,張沖終于魂歸故里,安葬在故鄉(xiāng)琯頭村旁的獅子山上。墓地背靠青山,面對甌江,墓碑上鐫刻著周恩來的手跡“張淮南先生”幾個大字。
張沖的女兒 張雪梅,女婿邱清華抗戰(zhàn)初期參加革命,曾是我黨游擊隊的領導人。邱清華后任浙江省政協(xié)副主席。
3、人物評價
1941年,張沖先生逝世后,毛澤東、董必武、鄧穎超等七人聯(lián)名挽聯(lián):“大計賴支持,內聯(lián)共,外聯(lián)蘇,奔走不辭勞,七載辛勤如一日;斯人獨憔悴,始病寒,繼病瘧,深沉竟莫起,數(shù)聲哭泣已千秋。”周恩來親臨吊唁,送挽聯(lián):“安危誰與共?風雨憶同舟!”周恩來還撰寫了《悼張淮南先生》一文發(fā)表在《新華日報》上,他回顧道:“我識淮南先生雖在西安事變之后,但淮南先生奔走兩黨團結卻早在西安事變之前……先生與我,并非無黨見者,惟站在民族利益之上的黨見,非私見私利可比,故無事不可談通,無問題不可解決。先生與我,各以此自信,亦以此互信?!敝芏鱽碜送炻?lián)意為:你英年早逝,今后革命事業(yè)的安和危,誰來與我共同操心呢?想想過去幾年里,我們如同坐在同一條船上,與狂風暴雨搏斗,歷經(jīng)艱險和鍛煉。在成語“安危與共”、“風雨同舟”中加入“誰”、“憶”二字,寥寥十字,確切恰當,更顯感情真摯,寄意深沉。發(fā)現(xiàn)當年張沖去世,朱玉階(德)總司令在挽聯(lián)中也有“國士無雙”四個字,這或許可以說明,張沖雖然是國民黨黨國重臣,但他是超黨派的,他的短暫的一生,是為國家、為民族,碧血丹心,鞠躬盡瘁,奉獻了他的青春年華。 秉承淮準南先生遺愿,1991 年秋,樂清鄉(xiāng)人將其遺骨迎回故籍,葬于北白象鎮(zhèn)琯頭村獅子山上,建墓碑一座,配以張沖先生事略碑文、 周恩來先生悼淮南先生全文碑刻以及我黨部分第一代領導人挽淮南先生聯(lián)之碑刻。
安危誰與共,風雨憶同舟。 ——周恩來挽張沖
…………………………………………………………………………………………
以下是第二位張沖將軍簡介:
一、簡介:張沖(1901年-1980年),原名紹禹,又名維新,字云鵬,彝族,彝姓尼娜,云南省瀘西縣永寧鄉(xiāng)小布坎(現(xiàn)劃歸彌勒縣)人。1901年1月25日,張沖生于云南省瀘西縣,幼年的張沖讀過私塾,后入鄉(xiāng)和縣城小學讀書。
他生活的少年時代,正是中國風云變幻的年代,他自幼對階級壓迫和民族壓迫深有體會,培養(yǎng)了同情勞動人民和富于反抗黑暗勢力的精神。15歲時智退土匪,被當?shù)厝罕娮u為"小孔明"。妻惠國芳,曾任全國政協(xié)副主席 。
1918年,張沖赴昆明讀書。二十年代初受孫中山民主革命思想影響,參與1927年云南"二·六政變",任滇軍旅長、師長,傾向中國共產黨。
1930年6月,第二次滇桂戰(zhàn)爭爆發(fā),張沖奉命入廣西作戰(zhàn),10月,兵敗回昆明。年底他營救了遭龍云逮捕的中共云南省委委員張致中,為他后來與中國共產黨取得聯(lián)系,最終走上革命道路提供了一個契機。
1937年抗日戰(zhàn)爭爆發(fā)。8月,張沖任國民黨60軍副軍長兼184師師長。先后與羅炳輝、葉劍英見面,與八路軍建立了聯(lián)系。1938年,參加臺兒莊戰(zhàn)役,被提升為軍長。因積極抗日,1939年被撤去軍長職務。利用賦閑在家時間,將精力投入到建設事業(yè)中。1940年修建彌勒、瀘西兩縣的水利事業(yè)。捐資創(chuàng)辦"云鵬圖書館"(瀘西)、圭山小學(路西)、西山小學(彌勒)、瀘西師范等。
1942年任云南部隊第二路軍指揮官。1945年到延安。1947年2月加入中國共產黨。延安撤退時,受黨中央委派到達東北前線。先后任東北人民解放軍總部高級參議、松江省人民政府副主席等職。
云南解放后,任云南省人民政府副主席,西南軍政委員會委員、西南民委副主任兼涼山臨時軍政委員會主席。深入邊疆和大小涼山等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對當?shù)孛裰鞲母锖蜕鐣髁x改造的順利進行發(fā)揮了特殊作用。
1954年以后,曾任云南省副省長、云南省民委主任、中共云南省省委委員、云南省人大常委會副主任。曾當選為第一至五屆全國人大代表,任全國人大民委副主任,并當選第一、第五屆全國政協(xié)委員,任全國政協(xié)副主席等職。
1956年以后,張沖主要致力于社會主義建設事業(yè)。他多次考察云南省各地水電事業(yè),考察全國水利事業(yè),逐漸形成一整套水利建設思想,提出了治理金沙江、虎跳峽的一整套方案,忘我地投入到水利建設事業(yè)之中。云鵬水電站就是以張沖將軍表字"云鵬"命名的。
1980年10月30日,張沖病逝于北京,享年81歲。
二、張沖經(jīng)歷:
張沖,1900年生于瀘西縣,彝族。20年代初,在軍閥混戰(zhàn)、民不聊生、求學無路、報國無門的情況下,他揭竿而起,組織農民反抗貪官污吏。后來他加入滇軍,歷任旅長、師長。1933年,張沖任云南省鹽運監(jiān)督使,在對黑井區(qū)各鹽場進行深入調研的基礎上,提出并實施了"移鹵就煤"的計劃,即將元永井地區(qū)的鹽鹵,通過管道運往20公里外的一平浪,以煤代柴煎鹽。歷經(jīng)5年努力,治鹽工程于1938年竣工。移鹵就煤,既保護了當?shù)氐纳仲Y源,又增加了鹽課,當?shù)厝嗣駷榧o念張沖的治鹽功績,在一平浪為他立了一塊"鹽神"碑。移鹵就煤,不僅是云南鹽業(yè)史上的創(chuàng)舉,而且是當年水利科技和國民經(jīng)濟基礎設施建設史上的奇跡。這條釉溝選材設計科學合理,質量上乘,一直沿用了60年,到1998年才沿溝敷設鑄鐵管來代替,"移鹵就煤"工程至今都還在發(fā)揮其效益??箲?zhàn)爆發(fā)后,張沖任滇軍第60軍184師師長,率部赴抗戰(zhàn)前線。在武漢與八路軍辦事處的負責人葉劍英、羅炳輝等進行秘密會晤,接受了中國共產黨的主張,堅定了靠攏共產黨的決心。同時請求共產黨派遣政工人員到184師任政工干部。4月,第60軍投入臺兒莊戰(zhàn)役,張沖率部固守臺兒莊戰(zhàn)略高地禹王山。
張沖與周恩來(左)
戰(zhàn)斗中顯示了卓越的軍事指揮才能,打退了日軍的數(shù)十次瘋狂進攻,殺傷日軍千余人。第184師堅守禹王山22晝夜的戰(zhàn)例被蔣介石編為軍事教材,提供國民黨軍和軍事院校學習。之后,張沖率部投入武漢保衛(wèi)戰(zhàn),在富水一帶以假陣地誘敵深入,重創(chuàng)日軍。在陽新排市作戰(zhàn)中,張沖創(chuàng)造反斜面"魚籠"戰(zhàn)術,敵軍被這種戰(zhàn)術幾乎全殲。10月,張沖因戰(zhàn)功卓著,晉升為新三軍軍長。張沖由此贏得"抗日名將"的稱號,因彝族崇拜老虎,百姓又尊稱他為"黑虎。
抗戰(zhàn)勝利后,張沖堅持反對國民黨發(fā)動內戰(zhàn),支持民主運動,受到蔣介石懷疑和監(jiān)視。1946年12月,在黨組織的周密安排下,張沖奔赴延安。1947年2月,加入中國共產黨,任中國人民解放軍高級參議、松江省人民政府副主席。遼沈戰(zhàn)役中,配合黨做滇軍的策反工作。
三、從綠林好漢到云南鹽政使
張沖自幼膽大、敏捷、機智。清朝宣統(tǒng)元年(公元1909年)秋的一天早上,一股土匪借著濃霧掩護闖進小布坎村,準備搶劫張沖家。小張沖從院中蹦蹦跳跳跑出來找小伙伴玩耍,出門不遠就撞上迎面而來的土匪,土匪發(fā)現(xiàn)就圍了上來,張沖一眼看穿土匪是沖著他家來的,急中生智大聲向土匪說:"我是他家雇來的,你們不要抓我。"在院中的哥哥聽到張沖說話,心感有異,抬頭往外看,發(fā)現(xiàn)土匪押著張沖正往院里奔來,趕快把院子大門關上,并大聲呼喊家人持槍上樓抵抗。土匪要從大門沖進來,張沖又說:"前門里面放有大炮不能進,我?guī)銈儚暮箝T入。"來至后門,后門已被家人依張沖暗示關閉。土匪不能入就商量用火燒,張沖附和說:"要得,我?guī)銈內ケР瘛?張沖抱了一次,第二次借機走脫,急奔鄰村求救。群眾聽到張家被搶劫,鑼聲一響,一下跟來了百余人,有的提火槍,有的持刀和木棍,邊跑邊喊"抓土匪"。正在放火的土匪聽到喊聲,加之張沖家開槍還擊,感到不妙,倉皇逃走。此時張沖僅9歲,事后小張沖智戲土匪的故事不脛而走,被鄉(xiāng)里傳為佳話。
張沖步入青年后,就讀于縣立小學,學業(yè)欠佳,但性格俠義豪爽,好打抱不平,喜歡交窮朋友。一天,張充幫家里馱一窩小豬去猴街賣,歸途中遇到好友趙光廷,趙因欠賭債無力償還,求張沖資助,張沖勸其今后勿賭,爾后將賣豬的全部所得給了趙。后來趙因受地主土豪所逼,走投無路便聚眾占山為王,公開與官府對抗,一次有手下向趙提議要打劫張沖家,趙說:"三爺(張沖)是我的恩人,誰敢打擾他家,我嚴懲不饒。"此話傳開后卻給張沖招來了麻煩。1918年,張沖之父病故,張沖尊母親之命到昆明求學,地方豪紳趁機聯(lián)名向省府誣告張沖與"匪首趙光廷勾結",省方不查便批:"將張沖迅速逮捕法辦。"幸虧縣府解差與張沖的父親有交情,暗通消息,張沖方得潛逃宜良寶紅寺村舅舅家躲避。數(shù)天后又潛到平彝(今曲靖市富源縣),投奔到原曾在其父手下做事后占山為王的趙壽廷部做了"二大王"。入伙不久,張沖發(fā)現(xiàn)這支隊伍紀律松散,盲目搶殺,無"英雄氣概",毅然率擁戴自己的80多個弟兄獨樹義旗,提出"富人差我錢,中等人莫等閑,窮人來和我過年","打倒土豪劣紳,保護工農商,救濟貧窮人"的口號,游弋于平彝、陸良、羅平、師宗、瀘西、彌勒、丘北等地的廣大農村。兩年中,他用計消滅了危害丘北群眾的慣匪"二飛"、"二李"和"二丁",剪除了富樂的"地頭蛇"海壽農,懲治了贓官胡道文,開倉濟民,除暴安良,受到廣大勞苦百姓的歡迎和擁戴,隊伍發(fā)展到600余人,一時聲震滇東南。
張沖早年的愛國主義思想,除了反抗封建的黑暗勢力之外,還表現(xiàn)為自發(fā)的反帝斗爭。張沖曾率部襲擊法國控制的滇越鐵路,懲辦帝國主義分子,為被害的中國群眾出氣,打擊法國侵略者的囂張氣焰。正如張沖回憶說,這使"法帝國主義者惱羞成怒,卻又無可奈何;受盡欺壓的中國老百姓拍手稱快。"
對張沖武裝,云南省長唐繼堯多次派兵圍剿,多次失利,遂決心招撫。張沖接受招撫后,先后任支隊長、團長職務,堅持為老百姓做好事。
1927年2月6日,云南的四位鎮(zhèn)守使胡若愚、龍云、張汝驥、李選廷聯(lián)合發(fā)動了反對唐繼堯的"二六政變"。張沖支持政變,龍云取勝并擔任云南省主席后,論功行賞,委任張沖為第5師師長,此時張沖年僅27歲,已成為滇軍中的實權人物。
1931年后,張沖兼任云南鹽運使,對鹽政進行改革,尤其是實施"移鹵就煤"工程,將元永井地區(qū)之鹽鹵,通過管道運往20公里外的一平浪,用煤煎鹽成功,解決了云南鹽業(yè)危機,為民造福。
四、從抗日名將到經(jīng)營云南水利
抗日戰(zhàn)爭全面爆發(fā)后,云南軍隊組成第六十軍開赴前線抗日,張沖任六十軍一八四師師長。途中,張沖在漢口秘密會見了八路軍武漢辦事處的葉劍英、羅炳輝將軍,接受了中國共產黨的主張,堅定了靠攏共產黨的決心。同時請求共產黨派遣政工人員到其它部隊工作,創(chuàng)辦《抗日軍人》報,擴大了共產黨在他部隊里的影響。張沖率領的部隊紀律嚴明,英勇善戰(zhàn)。
在威震中外的臺兒莊戰(zhàn)役中,他身先士卒,堅定勇猛,為全體將士所敬仰。當戰(zhàn)斗已進行了三天三夜,面對裝備優(yōu)良、兇殘頑固的日軍,士兵幾乎抵擋不住的時刻,張沖猛地站到高處大聲喊道"我是師長張沖,大家不要跑。我們滇軍在靖國、護國中聲威赫赫,名揚四海,有光榮的傳統(tǒng),如果我們連一個小日本都打不贏,我們滇軍的臉就丟盡了。我是師長,如果我往后退,你們用槍打死我。你們誰要退,我也用槍打死你們。師長敢沖鋒你們敢不敢?""敢!"下面齊聲高呼。一時間士氣大振,士兵們在張沖的摔領下,一躍而起,以銳不可檔的氣勢殺入敵陣,最終取得了臺兒莊戰(zhàn)役的勝利。
1938年4月,60軍開往徐州,投入了徐州會戰(zhàn)的第二階段。張沖所率184師堅守徐州近郊禹王山27個日日夜夜,挫敗日寇的多次進攻,打出了滇軍的威風,大長了中國人民的志氣。據(jù)當時報紙記載:"滇軍血戰(zhàn),大展神威"。日本報紙也承認:"自九一八與華軍開戰(zhàn)以來,遇到滇軍猛烈沖鋒,實為罕見。"而滇軍60軍投入戰(zhàn)斗者35123人,傷亡18844人,超過了投入戰(zhàn)斗人數(shù)的一半。徐州附近的禹王山戰(zhàn)斗,使張沖獲得了"抗日名將"的稱號。
1938年9月底10月初,184師在保衛(wèi)大武漢的陽新、排市戰(zhàn)斗中,又給日寇以重大殺傷。為此,60軍改變?yōu)?0軍團,又擴編為第一集團軍后,張沖晉升為新3軍軍長。
1938年11月初,滇軍在崇陽戰(zhàn)役中失利,這在當時的大環(huán)境下是難以避免的。張沖率新3軍退往九宮山,擬與八路軍聯(lián)系,建立根據(jù)地打游擊,但未能成功。有人把崇陽失利的責任推給張沖,并向蔣介石告密張沖"通共"。蔣介石趁機報復,"電令嚴辦新3軍軍長張沖,革職槍決。"后因各方面反映強烈,龍云、盧漢電報求情,周恩來出面干預,才改為撤職留任,旋被調回云南,實際上對張沖進行了"軟禁"。
張沖回到云南,遂投身于彌勒、瀘西水利事業(yè)的建設之中。云南省政府委任張沖為彌瀘水利監(jiān)督,并于1940年就任,他邀請邀請當時在昆明的丘勤寶、施嘉煬、馮景蘭三位著名教授踏勘規(guī)劃了彌勒等水庫,當年就完成了第一期工程,農田受益面積達2萬多畝。但第二期工程由于種種原因未能繼續(xù),直到解放后彌瀘太平水庫工程才最后完工,張充主持的第一期工程為彌瀘太平水庫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此外,張沖關心家鄉(xiāng)文教事業(yè),捐資興辦了路南圭山小學(現(xiàn)改名為"石林民族中學")、瀘西師范學校、彌勒西山學校、瀘西圖書館(原名"云鵬圖書館")等事業(yè)。
五、投奔延安
抗戰(zhàn)結束,蔣介石指使杜聿明于1945年10月3日在昆明發(fā)動政變,宣布免去龍云的省主席等職務。龍云不服,試圖反抗,但未成功,迫于形勢,龍云被迫離開云南。這件事給張沖以深刻的刺激。
張沖在昆明堅持反對國民黨發(fā)動內戰(zhàn),支持民主運動,受到蔣介石懷疑和監(jiān)視。蔣介石集團一意孤行,撕毀政治協(xié)商會議決議,于1946年10月單方面宣布召開"國民代表大會"。為了安撫在東北的滇軍,蔣介石特意把云南的"土著"代表(少數(shù)民族代表)分配給了被特務監(jiān)視的張沖。張沖決定利用這個機會,實現(xiàn)自己打算已久的抱負,在征得中共地下黨的同意后,出席"國大"。
張沖以"國大"代表身份經(jīng)上海轉南京。曾得到董必武的指示。這時國民黨為爭取張沖,曾派陳立夫與張沖談話,許以"中央委員"的頭銜,主持滇政,但被張沖婉言謝絕。"國大"閉幕后,張沖以與夫人惠國芳關系不融洽為由,需去北平調解,乃逕赴北平。
經(jīng)過中共黨組織的周密安排,張沖夫婦于1947年1月飛奔延安,受到了熱烈的歡迎。毛澤東、朱德、周恩來、彭德懷等黨政軍領導分別接見了張沖,使張沖深受感動。他一刻也不停地參觀學習,并提出了加入中國共產黨的要求。經(jīng)中共中央批準,由金城、申伯純介紹,張沖加入中國共產黨,這是張沖新的生命的開始。
不久,張沖被派往東北前線,先后擔任東北人民解放軍總部高級參議、松江省人民政府副主席等職,其主要任務是策反在東北的滇軍第60軍、93軍。為此,張沖以"滇軍老前輩、老上級的關系,多次寫信給曾澤生(60軍軍長)和隴耀(暫編21師師長),指出滇軍的危急處境和唯一出路,勸他們適時采取正義行動。"長春被解放軍包圍時,張沖寫了一首詩:
"專制屠夫據(jù)上京,禍國殃民恨難平。
死且鞭尸羞與伍,諸位何苦戀賊營。"
連同自己的照片,用宣傳彈射入長春城,對瓦解國民黨官兵起了積極作用。1948年11月17日,曾澤生率領60軍在長春起義,張沖高興地說:"60軍有救了!"稍后,毛澤東主席在北平接見張沖時說:"你們對滇軍工作得不錯啊!"張沖回答說:"都是黨的領導、黨的工作,是紅旗插到頭上來了。"毛澤東說:"紅旗插到頭上,還要愿意才行;有的人要他扛,他還不愿意扛嘛!"毛澤東、黨中央對張沖的工作給予了高度評價。
六、投身西南民族工作,傾心金沙江水利建設
籌備召開新政協(xié)時,張沖以彝族代表身份被邀請出席會議,積極參加政治協(xié)商,參與新中國的籌建,并被當選為全國政協(xié)委員;新中國成立后,被任命為中央民族事務委員會委員。
1949年底云南和平起義,1950年初張沖回到云南,被任命為云南省人民政府副主席兼省民委副主任,后改任副省長兼省民委主任;又兼任西南軍政委員會委員、西南民委副主任、涼山臨時軍政委員會主席等。1954年后當選為一至五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中共云南省委委員,最后還擔任了全國政協(xié)副主席。
張沖在滇、川、黔地區(qū)有很高的威望,為了搞好民族工作,張沖先在圭山(今石林縣境內)作民族工作試點,然后推廣到其它地區(qū),取得了很好的成就。張沖任涼山軍政委員會主席期間,認真調查研究,了解民情,貫徹黨的民族政策,爭取上層,使涼山終于最后得到全部解放,保持了社會的穩(wěn)定。
張沖曾9次穿越險峻的虎跳峽,對于開發(fā)金沙江提出了積極的建議,形成了"采用定向大爆破,建筑特高特厚堆巨壩,建造巨型水利樞紐"的設想。這個設想,按照張沖的說法有五大特點:不清基、不作防滲體、不導流、不泄洪或少泄洪、不怕地震和空襲、投資少、效益低。
1978年4月,張沖第九次到虎跳峽考察,不久第十次到四川渡口(今攀枝花市)考察,要為渡口市找個理想的水利發(fā)電站站址??墒蔷驮谶@次考察中他病倒了,被送回北京治療,確診為癌癥晚期。
1980年10月30日,張沖與世長辭,享年80歲。按照其遺愿,骨灰撒在了虎跳峽。由愛國主義走向共產主義,為共產主義事業(yè)而奮斗不息,這是張沖所走過的道路,也是張沖一生的最后總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