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海霞:我從來不依靠速寫本
時間:2023-06-05 17:15:46 編輯:宗皓 點擊量:1358次
古人云,中國畫“巧處在用筆,尤在用墨”,山水畫如何用墨可生滿紙云煙?
大染是山水畫非常重要的處理,染后滿紙云煙,氣象頓覺生動。但大染不能解決全部氣勢,大染易沖淡墨彩。所以在提筆落墨的過程中,注意保墨,有好墨就要保存。怎樣保存?筆墨精到之處,待干后,加色保之,因色有膠,大染階段水色烘托墨彩不失墨色與敷彩,是山水繪畫重要的一部分。用墨之筆宜長穎而粗。筆著紙一掠而過,不宜重復,重則易滯,滯則神氣索然。
敷彩,有透明色有覆蓋色,透明色指花青、藤黃混合成為綠色,花青加墨或黃成為天青色。因為其中有冷暖的和諧,也是一筆直過不宜反復。不論植物色或礦物色,在使用之前宜用手指研細,溶化后取其上層浮膘,不宜過濃,亦不宜加水太多。一次上色,待干再層層加之。以色保墨即以色增加墨的色彩,更豐富畫面色彩的效果,所以反復使用可以形成濕潤華滋,或雨后新晴的濕潤感。
每一幅畫都有它最精粹的地方。畫山水畫,如何表現(xiàn)這種精粹之處,需要注意哪些問題?一張畫要有最精粹之處——所謂“畫眼”。畫眼一定要特別抓緊,不能與其他一切平均對待,避免面面俱到,應有盡有。要竭力描寫自己最感興趣的、最主要的東西,才能引人入勝,打動人心。京劇表演家有三字訣,叫“穩(wěn)、準、狠”,“狠”就是要敢于強調(diào)最主要的東西,狠狠地表現(xiàn),“狠”取決于藝術(shù)家的感情。藝術(shù)創(chuàng)作要像寫情書那樣充滿感情,有了感情,畫也就有了氣氛,有了氣氛畫就活起來了。齊白石說:“筆筆相生,筆筆相因。”也是為了一張畫的氣貫連,氣貫連才有力,才能生動。畫人并非畫跑的人才生動,靜止的就不生動,打盹也可以畫的很生動,生動就是氣要連貫。中國水墨畫從來講究氣氛。如說“山中有龍蛇”,就是貫氣;又說“蒼茫之氣”,“含煙帶雨”,“揮毫落紙如云煙”,“試看筆從煙中過”等等,都含有這個意思。山水畫中留出適當?shù)目瞻滓嘤兄跉夥盏谋憩F(xiàn)。藝術(shù)創(chuàng)作需要注入感情,那么,在山水畫創(chuàng)作中,如何將客觀自然與主觀心靈相融合?
繪畫不是自我陶醉,是畫家對客觀事物的體察,將自然萬物形象地印入自己的腦海,從而激起創(chuàng)作激情,再注入真摯情感,創(chuàng)造美的藝術(shù)作品。不過,山水畫之可貴處,在于面對自然繪出主觀心靈與客觀自然的融合,尋求二者完美結(jié)合的美的形象。傳統(tǒng)畫論中亦有神、情之說,即所謂「登山則情滿于山」。狀物抒情,借景寫心,把個人的感情移入自然,融入自然,如水乳交融。
山水畫除了賦于人欣賞自然、得到視覺美外,還要讓觀者從畫中領會到作者為什么這樣構(gòu)思,作者的追求和理想又是什么?而這些,是作者的個人內(nèi)涵及思想性在起作用。
總括來講,藝術(shù)家不僅表現(xiàn)所見,還要表現(xiàn)所知和所想(自己的全部經(jīng)驗和傳統(tǒng)知識,以及根據(jù)客觀事物發(fā)展規(guī)律的推想)。中國畫家畫黃山,絕不是站在某一個固定地點取某一個固定的角度畫其眼所僅見,而是全面觀察理解以后加以表現(xiàn),好像是站在黃山的上空。古人說“以大觀小”,也就是這個意思。再比如,中國畫家畫菊花,絕不止于表現(xiàn)菊花,而是寄托了畫家自己的感情。要知道,山水畫不是照片,也不是風景說明圖,風景畫要比自然更美。就像縫紉師給人做衣服,不合身是最壞的,合身了還不夠,還要使衣服能突出身體美麗的部分和隱藏丑的部分,這才是最好的縫紉師。畫家對著自然景物作畫也是如此。風景寫生也可以叫做“對景創(chuàng)作”,對象只是創(chuàng)作資料,并非全部,呼之即來,揮之即去,可以十分之七根據(jù)對象,十分之三根據(jù)畫面本身需要,脫離真實不對,完全依靠真實也不對,藝術(shù)應比真實更高更集中更概括。
我一生最喜歡山水畫,有的人只看我的畫很美,但不知道藝術(shù)的成果來自不易。我畫了六十年,這是個漫長探索過程。
生活是源泉,這個問題不能忽略。我們要一手抓住傳統(tǒng),一手抓住生活,離開這二點就很難進步。
古人講“外師造化,中得心源”,是對生活和創(chuàng)作的關系最為明確的表達和最為深刻的認識。中國山水畫的發(fā)展史告訴我們,無論哪個派或哪個家,其一切筆墨都來源于生活。
另外,有的人一到大自然中去就被山、云、樹、水之美所吞沒,不知從中探索出什 么;也有的只會畫山頭,不會畫山腳,或者只會畫實不會畫虛,這是不行的。「努力聰明得,隨時愛景觀」,觀察自然一定要和人、和自己、和環(huán)境聯(lián)系起來,把意境表達出來。
我是畫山水的,經(jīng)常深入到大自然中去,但自然環(huán)境的美是客觀的美,如果不能從生活中抽象出足以動人的形象,就不能構(gòu)成藝術(shù)上完美的意境。祖國山水無處不美,青山綠水好,黃土高原好,崇山峻嶺和恬淡的小景也都好。畫山水不一定非要跑到人們常常贊美的風景區(qū)去,問題在于你能不能在平凡的生活中捕捉到、提煉出美。畫家畫山水不是畫地理圖解,不是說你把山和水的位置畫得和實際形狀一點不差就算完事,而是要在客觀的自然景物中通過主觀的感受構(gòu)成一幅畫。
我住在陜西時間比較長,畫華山比較多,我畫華山是我自己的華山,我并不是畫它從哪上山或從哪拐彎。畫山不是看哪個山頭好、哪棵樹好或哪條瀑布好,得山水之形,未必能得山水之勝,關鍵要抓住山水的“靈魂”。
從生活怎樣到藝術(shù)?我有一條經(jīng)驗——到大自然中去。我從來不依靠速寫本,在屋子里畫畫也從來不看速寫本,憑自己腦子記?!澳孔R心記”是很有道理的。繪畫要擺脫自然的束縛,就不能靠速寫。速寫是認識事物的一種手段,真正畫的時候必須把速寫收起來。有了速寫,總想依賴它就不動腦子了。也許我的話有點片面,但一切依賴速寫,最后畫成的作品必然是速寫放大,這會給自己藝術(shù)的發(fā)揮造成很多的約束。
畫華山,我也許畫月下的華山、雨后的華山,我可以把華山打扮得富麗壯觀,也可以把華山畫的淡妝素裹,同一座華山可以賦予它種種形象,這樣意趣就多了。
還有,在表現(xiàn)手法上,不能只認為水墨畫才是我們的傳統(tǒng),而把青綠、工筆重彩排斥了,其實,水墨、工筆重彩、青綠都一樣的好。此外,對待外來的東西,不能閉關自守。沒有借鑒,作品難于提高。不能只以為傳統(tǒng)就是祖?zhèn)髅胤剑绻羞@種想法,這將阻礙你的藝術(shù)之路向前拓展。
在我的繪畫中,油畫、水彩、水粉技法我統(tǒng)統(tǒng)都吸收,我是老傳統(tǒng)的“叛徒”。當然,我不是完全否定優(yōu)秀傳統(tǒng),我在老傳統(tǒng)的路子上走了幾十年,可以說宋、元、明、清各家各派全都學習過。到后來為什么我在技法上中西兼收呢?因為藝術(shù)是發(fā)展的,筆墨當隨時代。如何在自己祖國優(yōu)秀的藝術(shù)傳統(tǒng)基礎上吸收外來的好的東西,在藝術(shù)形式上進行探索,是當前和今后的一個重要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