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欄目:首頁 > 收藏知識 > 書畫名家 > 正文
收藏知識
  • 蘇軾《次辯才韻詩》行書欣賞
  • 時間:2021-05-28 14:37:59        編輯:宗皓        點擊量:2406次
  •          

                                   蘇軾《次辯才韻詩帖》,紙本,行書,29厘米×47.9厘米。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蘇軾自署書于元祐五年(1090),自書詩一首并敘。凡20行,計188字。東坡與辯才交的佳話留傳后代?!对娫捒傹敗?、《武林舊事》、《咸淳臨安志》等均有記載。
          【釋文】辯才老師退居龍井,不復(fù)出入。軾往見之。常出至風(fēng)篁嶺,左右驚曰:“遠公復(fù)過虎溪矣!”辯才笑曰:“杜子美不云乎,‘與子成二老,來往亦風(fēng)流’!”因作亭嶺上,名之曰“過溪”,亦曰“二老”。謹次辯才韻,賦詩一首。眉山蘇軾上。

    日月轉(zhuǎn)雙轂,古今同一丘。惟此鶴骨老,凜然不知秋。去住兩無礙,天人爭挽留。去如龍出水,雷雨卷潭湫。來如珠還浦,魚鱉爭駢頭。此生暫寄寓,常恐名實浮。我比陶令愧,師為遠公優(yōu)。送我還過溪,溪水當逆流。聊使此山人,永記二老游。大千在掌握,寧有離別憂。元祐五年十二月十九日。

          杭州流傳著這樣一個故事:辯才是一位德高才顯的高僧。辯才自上天竺歸隱龍井寺后,便立下清規(guī),山門送客最遠不過“虎溪”,蘇東坡慕名前去探訪,沒想到兩人一見如故,馬上就成了好朋友。以至于辯才老師送蘇東坡下山時,不知不覺就過了“虎溪”。他們身邊的隨從都叫起來說:遠公過虎溪矣。人們?yōu)榱思o念這段佳話便將這里的橋,稱之為過溪橋,并在橋上建亭稱過溪亭。成為杭州龍井八景中的其中一景。而這段佳話則被蘇東坡記錄在他的《次辯才韻詩帖》中。

         《次辯才韻詩帖》這件作品寫于蘇軾被放杭州一年之后。這一年,蘇軾在西湖上修筑了南北長堤,便是后人稱頌至今的“蘇堤”。

           辯才也是東坡的詩友之一,他曾經(jīng)給蘇東坡寫過一首《龍井新亭初成詩呈府帥蘇翰林》,《次辯才韻詩帖》就是蘇軾為了和辯才的詩而作的。作品由序和詩兩部分組成,序就記錄剛才描寫的那段佳話,詩則是整幅作品的主體。此帖盛贊辯才老師超然物外、仙風(fēng)道骨,自己與辯才能二老同游,當是人生幸事。

          作品落筆沉著、從容,已沒有十年前書寫《黃州寒食詩帖》時的激宕,墨色濃重卻透著清雅之氣,豐腴渾厚仍有秀逸之質(zhì)。辯才原作詩云:氣暇政去旌旆,策杖訪林丘。人惟尚求舊,況悲蒲柳秋。虛谷一臨照,聲光干載留。軒眉師子峰,洗眼蒼龍漱。路穿亂石腳,亭蔽重岡頭。湖山一目盡,萬象掌中浮。煮茗款道論,奠爵致龍優(yōu)。過溪號犯戒,茲意亦風(fēng)流。自惟日老病,當期安養(yǎng)游。愿公歸廊廟,用慰天下憂?!睆脑娭锌闯?,辯才對蘇東坡政治上的失意是抱同情態(tài)度,并鼓勵東坡,“愿公歸廊廟,用慰天下曼”,可謂東坡知己。
           整卷欣賞(橫屏瀏覽)

  • 上一篇:明代唐寅行書《秋聲賦》卷
  • 下一篇:明 陳洪綬《升庵簪花圖》

  • 分享到:
  • 我來說兩句
    登錄后可評論



  • 中國教育部
  • 山東省教育招生考試院
  • 中國研究生招生信息網(wǎng)
  • 濟南市教育招生考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