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正說明:我非常喜歡李小龍和葉問以及關于他倆的電影,更是對他倆的熱愛武術精神所敬佩。以下內容主要來源于百度搜索和網絡,僅供參考。
葉問(1893年10月1日—1972年12月1日),廣東佛山南海桑園人,原名葉繼問,曾用名葉溢,祖籍廣東省南??h桑園,曾就讀于香港圣士堤反書院。師承陳華順、梁璧 。
葉問幼年體弱多病,佛山詠春拳宗師梁贊的弟子陳華順租用葉問家宗祠設館授徒,葉問拜陳華順為師,學習詠春拳術。陳華順中風病逝后,葉問隨師兄吳仲素苦練三年。翌年,葉問奉其父命來港就讀于圣士提反學校,在此期間,認識梁贊先生之子梁璧,并隨梁璧修練詠春拳術。
1946年(民國三十五年),葉問出任佛山警察局刑偵隊隊長、督察長、代理局長。1949年,葉問離開佛山赴香港定居,出任廣州市衛(wèi)戍司令部南區(qū)巡邏隊上校隊長。此后二十多年里,他先后在港九飯店職工總工會、九龍汝州街、李鄭屋村、通菜街等地設館授徒。跟其習武者遍及社會各階層,其中不乏外國留學生。
1972年12月1日,葉問在香港病逝,享年79歲。
早年求學
1900年(光緒二十六年),拜師入陳華順門下 。1906年(光緒三十二年),師父陳華順臨終前著意囑咐大弟子吳仲素好好照顧葉問,幫助他完成詠春拳學業(yè)。于是,葉問隨后轉到佛山普君墟線香街吳仲素拳館繼續(xù)學藝。
1908年(光緒三十四年),葉問得到姻親龐偉庭的資助赴香港求學,就讀于赤柱名校圣士提反書院。經同學介紹,他認識了梁贊次子梁璧,跟隨他深造詠春拳近4年,武技突飛猛進,因梁璧將其父的精妙之處盡傳給了葉問。
1924年(民國十三年)至1949年(民國38年)25年的時間葉問都在佛山從事軍警教拳和私人教拳工作,經常與武術界各門交流切磋 。
1938年(民國二十七年),日本侵略軍占領佛山,佛山經濟衰退,民不聊生。當時,葉問生活十分艱難,幸賴好友周清泉不時接濟,才得以度過難關 。
日據時期
1941年(民國三十年)至1943年(民國三十二年)間,為報答周清泉接濟之恩,葉問在佛山永安路聯昌花紗行內開館教授周清泉之子周光耀、外甥倫佳,以及郭富、陳志新、呂應、周細等學習詠春拳,這些人成為葉問的第一批門徒。
1945年(民國三十四年),受戰(zhàn)爭影響,郭富打工的糖面鋪關閉,郭富失業(yè),只好回到平洲鄉(xiāng)下,與師傅不辭而別。當葉問發(fā)現自己喜歡的徒弟離開佛山后,就親自到郭富的鄉(xiāng)下平洲夏教找他,于是就在郭富家的祖屋,葉問和郭富一起練拳,手把手教郭富,郭富則更加用心地練武。在此后的近兩年時間里,葉問經常步行幾十里路來到夏教,繼續(xù)向郭富傳授詠春拳術,并將自己的所有拳譜、藥書讓郭富翻抄記錄了一遍。
輾轉澳港
1948年(民國三十七年)11月,葉問為了家計,獨赴澳門謀生 。
1949年(民國38年),葉問來到香港,由好友李民推介,認識飯店公會理事長梁相,梁相也是武術愛好者,可說是武林中人,曾習龍形摩橋,得知葉問為詠春拳陳華順門人,即行拜師學技,并請葉問在九龍深水埗大街的飯店公會公開傳授,當時學武的除李民、梁相外,尚有駱耀以及其外甥盧文錦等,不到十人,而李民與葉問早已是世好,可說是亦師亦友,以后有葉步青、徐尚田等相繼投入葉問門下,由于求技者日漸增加,當時投入學技的,以九龍巴士同人為最,由于求學詠春拳技連綿不斷,為了有更大的空間和場地,葉問再三遷換場地于九龍利達街、李鄭屋村、九龍興業(yè)大廈,并分出晚間若干時段,到香港荷李活道執(zhí)教,使詠春拳技推遍港九每個角落 。
晚年授徒
1953年左右,葉問在九龍汝洲街三太子廟教拳 。1954至1955年,葉問在九龍飯店職工總會教拳。1955至1957年,葉問在九龍油麻地利達街教拳 。1957至1962年,葉問在香港李鄭村屋教拳 。
1962至1963年,葉問在香港大埔道61號興業(yè)大廈教徒。1963至1965年,葉問在大角咀福全街大生飯店教拳,期間還在新蒲崗衍慶街教香港警務人員學拳。1965至1972年,葉問返回通菜街住所,因年事已高,只作個別教授 。
1968年,葉問收梁挺為“封門弟子”,在余下幾年里不斷把畢生所學傳授給梁挺 。
1972年12月1日,葉問大師在香港病逝,享年79歲。
主要影響
武術教學
葉問生前培養(yǎng)出之人才如梁相、葉步青、招允、李小龍、駱耀、徐尚田、梁挺、黃淳梁、盧文錦、何金銘等一班出色之弟子,分別都能繼承宗師遺志,把詠春拳進一步發(fā)展,故宗師逝世后,詠春門人,一致推崇他為詠春派一代宗師。葉問晚年后期收授梁挺為弟子,將當時“詠春體育會”班徒交與梁挺繼續(xù)教授并委以詠春體育會總教練職務;及后由梁挺所發(fā)展出來的《梁挺詠春》WT詠春課程,發(fā)展遍布全球65個國家和地區(qū)、4000多個支部,子弟門人近200萬之眾。
教學思想
葉問畢生的成就,是將詠春拳以原本秘而不傳的教授方式、調整為簡單通俗、顯淺明了的教授方式,開宗立派,成為一系名拳 。
歷史評價
劉建樂:葉問就像一位使者,對詠春拳的普及和推廣做出了杰出的貢獻。在他逝世后,門下弟子一致推崇他為詠春拳的一代宗師,并繼承先師遺志,將詠春的種子散播到世界各地。
梁宏達:對于詠春拳這門武藝,葉問幾乎是以一己之力帶動了它的發(fā)展?,F在,全世界大概有200多萬人練詠春拳,這也是葉問的功勞。他推廣詠春拳,堅守武林人士的人文情懷,不肯輕易地在氣節(jié)面前低下自己高貴的頭。所以.從這點來講.葉問他無愧“俠士”的名號。而對于詠春拳來說,他也是當之無愧的一代宗師。
黃曉蕙:葉問常與武術界切磋交流,不斷攝取各派精華,拳藝逐漸達到爐火純青的境界。他屢挫兇徒,屢敗強手,又兼有“習武先立品”、“重節(jié)而輕利”的高尚武德和氣節(jié),在佛山拳壇上被譽為詠春派的“第二位梁贊”。葉問德藝雙馨,在香港社會和武術界有很高的威望,跟他學武的人遍及社會各階層。葉問師古而不泥古,不囿于教條,敢于創(chuàng)新,將詠春拳術原來深奧古澀的傳統術語、原理特征,以通俗易懂的語言與事必躬親的演示,使門下弟子易學善用,融會貫通,來習武者越來越踴躍。葉問就像一位使者,為泳春拳的發(fā)揚、普及并走向世界作出了杰出的貢獻。在他逝世后,門下弟子一致推崇他為詠春派的一代宗師,他的門人無論在世界任何地方所設的詠春拳館,必定有“詠春堂”,在堂的正中供奉葉問宗師遺像,作為對弟子的勉勵。先人雖逝,精神技藝永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