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zhàn)國時期,因為激烈的競爭,對于思想藝術,反倒創(chuàng)造了一個相對開明的環(huán)境,一時間諸子百家,各顯神通,為了應對當時列國紛爭的局面,紛紛提出自己不同的主張。
所謂諸子百家,最廣泛的說法是:法家、道家、墨家、儒家、陰陽家、名家、雜家、農家、小說家、縱橫家、兵家、醫(yī)家。各家在當時都有自己不同的主張,有的能夠得到當時國君的青睞,有的自始至終都是冷門領域。
在戰(zhàn)國時代,依照法家韓非子的說法,世之顯學,墨儒也!但是對于君王,最受歡迎的則是兵家、法家。其他的大部分都不受君王待見,也難以出人頭地,自然沒有人跑去學習,最后要么消亡,要么融入其他諸子當中。
先秦時代,因為環(huán)境、文化的共性,發(fā)展出來的核心學說都差不多一個主旨,在于息戰(zhàn)、養(yǎng)民、罷兵,哪怕最后有的成為殘害生靈的工具,但是其起點是為了養(yǎng)民。
秦朝以后,因為大一統(tǒng)的環(huán)境和儒家的崛起,諸子百家大多進入消沉期,甚至消亡。兩千年來,流傳到現在,獨立發(fā)展的已經為數不多。
現在看,當初諸子百家現在依然存在并且獨立發(fā)展只有兵家、儒家、道家、陰陽家。恰恰,這幾個都是當初比較顯赫的派別,在司馬遷之父司馬談的《論六家要旨》摘錄的六家分別是:陰陽﹑儒﹑墨﹑名﹑法﹑道德。其中占了三個。
陰陽家:學說的提出者是齊國鄒衍,核心是陰陽五行、相生相克,天文五行等核心主張在當時雖然沒有受到重視,但是后來五行學說成為王朝更換的依據,再者歷法是古代必不可少的東西,在民間,陰陽學說也非常受到歡迎,在現在依然影響力巨大。
不過現在的陰陽學說融合了道家、先秦巫術、歷法、風水等諸多學說,內容龐雜而條目不一。
兵家:兵家自春秋以來,打仗成為家常便飯,能夠指揮將士攻城略地的人才一向供不應求,兵家的學說一向難學難用,所以很少有大成之人,但是因為非常重要,國家大事必不可少,所以歷代都受到重視,甚至有專門的人才培養(yǎng)學校?,F代以來各種軍校都是培養(yǎng)軍事人才的搖籃。
儒家:自從董仲舒獨尊儒術之后,大一統(tǒng)王朝的官學就是儒學,孔子成為至圣先師,其儒家學說一直源遠流長,并且演化出諸多的支派,秦漢以后多次推成出新,經久不衰,但是兩宋以來的理學將儒家變得呆板、固執(zhí),而明朝的心學則糾正了了這一變化,可惜心學一直未能壓過理學。
道家:春秋時代,老子的道家學說經后來的莊子發(fā)展,更加豐富,但是一樣沒有成為顯學,但是漢朝建立后,為了適應社會休養(yǎng)生息的現實,黃老學說成為治國策略,這給后面的道教留下種子。
漢武帝時候,儒家取代道家,但是已經有一定規(guī)模的道家基礎融合了黃帝學說、先秦巫術等逐漸演變?yōu)榈兰?,東漢后期的天師道、太平道都是比較成熟的道家團體,等到后來佛教傳入,再次讓道教制度完善化,經歷金元時期全真道的推廣,道教始終能夠和佛教分庭抗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