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dāng)前欄目:首頁 > 國學(xué)文化 > 論孟老莊 > 正文
國學(xué)文化
  • 莊子:心如枯槁之木,含藏光彩
  • 時間:2019-04-25 16:18:20        編輯:xinzhengjiaoyu        點擊量:2502次
  • 心如枯槁之木,觀天地之大美

    莊子說:“天地有大美而不言?!?

    天地不言語,它只是獨自美麗著,而一個人能否沐浴在天地萬物中,感受到美無處不在,這關(guān)乎于他的內(nèi)心。

    人心復(fù)雜多變?!肚f子·在宥》中說,人心躁進時熱如焦火,退卻時冷若寒冰;變化速度之快,頃刻間可以往來四海之外;沒事時,安靜如深淵;一發(fā)動,遠揚于高天,激蕩驕縱而難以約束。

    若是任由身體感官、欲望去牽引,則心成為煩惱的根源、痛苦的淵藪,也就是原來心中含藏的生命光彩被遮蓋了,那么活著片刻也得不到安寧。

    莊子提出“心齋”的辦法,來對“心”下一番清洗與整頓的功夫,使它進入虛與靜的狀態(tài),也就是心如枯槁之木。

    心如枯槁之木不是讓心靈枯竭,使一切都毫無生氣,而是要逐步減少感官的刺激、外來的誘惑、層出不窮的欲望,以及執(zhí)著于自我中心的觀念與成見。

    經(jīng)過“心齋”后,心發(fā)生了奇妙的變化,原來被物欲雜念遮蓋的光彩重新煥發(fā)出來,莊子認(rèn)為,人心的奇妙莫過于此。

    心如槁木是在無味中尋一種味道,這種味道是對生命懷有一份喜樂,是在一日三餐之外還愿意看看星空。所以心如槁木之后,可觀天地之大美!

    心如枯槁之木,游人間之虛舟

    《莊子·山木》中有一個“虛舟(空船)”的小故事。

    有一方舟在渡河行進,突然被一條船撞上,方舟上有一暴躁之人,立即向撞來的船高喊著要對方回避,一呼不聽,再呼不聽,到了第三次呼喊時,便罵聲連連,就在此時卻發(fā)現(xiàn)撞來的船上,竟然空無一人,不僅罵聲停止,而且哈哈大笑起來!

    人如果能像虛舟那樣在世上遨游,沒有自我意識,就不會觸犯任何人。

    心如枯槁之木,就是把自己的心變成空船,也就是“虛己”,舍棄自我而順應(yīng)自然,順應(yīng)外界的變化,對任何的事物都保持內(nèi)心的虛靜,就不會受到外物的傷害。

    人活著是一種心情。是好是壞在于個人如何看待,不同的態(tài)度便會得到不同的結(jié)果。作家雪漠說,在這世上,擠壓自己的,只能是自己;撫摩自己的,也是自己那顆貪婪的心。

    能不能放下自己,嘗試心如枯槁之木呢?

    當(dāng)我們的心中,沒有了“我”這個界定,不執(zhí)著于自己的狹隘,所有的比較、痛苦和煩惱便無所依存,世上的每一個微笑,每一朵花兒,每一縷陽光,每一個存在都與我們一體,萬物與我為一,每一個存在都成為我們生命美好的一部分,每一個存在都成為我們生命的禮物。

    身如不系之舟,材與不材之間

    “不系之舟”指不用繩索縛住的船,比喻自由自在。

    莊子以“泛若不系之舟”來比喻人生的自由超脫。莊子說自己“處于材與不材之間”,以此求得精神自由。

    一方面要使精神從現(xiàn)實的種種束縛下提升出來,以“不材”的一面躲避黑暗現(xiàn)實和人世紛擾;另一方面要培養(yǎng)一個開放的心靈,使人從封閉的心靈中超脫出來,以“材”的一面成就自己的人生理想和生命價值。

    “材與不材”,莊子對生命自由與和諧的追求,總結(jié)起來就是“外化內(nèi)不化”。

    外面跟別人同化,但內(nèi)心里面跟道結(jié)合在一起,決不放棄任何一點點。所以莊子在世間行走,混俗藏身,跟別人穿一樣的衣服,做一樣的事,絕對不會發(fā)現(xiàn)他很特別,但是他內(nèi)心里面跟道結(jié)合,去體驗生命的真實和生命的喜悅。

    身如不系之舟,順人而不失己

    《莊子·外物》:“唯至人乃能游于世不避,順人而不失己?!?

    人生的理想、生命的價值不是取決于外在的因素,而是由人的自我抉擇來實現(xiàn)。

    如果我們懷有一顆自足的心,順人而不失己,不有待于外物,那么就像小船一樣,雖然幾番風(fēng)浪,卻不會沉下去,在風(fēng)平浪靜之后,仍然可以保持著本來的狀態(tài)漂浮在水面上,好像什么都沒有發(fā)生過一樣,將狂風(fēng)暴雨都容納進內(nèi)心,卻不為之困惱和苦悶。

    不系之舟,沒有繩索牢牢系縛,陪伴者只是一池春水、幾片閑云,波瀾不驚。

    “艱難困苦,玉汝于成”,人往往經(jīng)歷過挫折,才能對是非名利等身外物以及自身的真正追求有更透徹的認(rèn)識。總有起風(fēng)的清晨,總有絢爛的黃昏,總有流星的夜晚。榮也罷,辱也罷,一切都要過眼煙云。

    愿不愿意輕輕放下身外的俗務(wù),給自己的心身來一次徹底的放逐,泛若不系之舟?

  • 上一篇:道經(jīng) 李耳
  • 下一篇:半部《論語》治天下,半部《論語》修自身

  • 分享到:
  • 我來說兩句
    登錄后可評論



  • 中國教育部
  • 山東省教育招生考試院
  • 中國研究生招生信息網(wǎng)
  • 濟南市教育招生考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