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欄目:首頁 > 知識大全 > 地理知識 > 正文
科目輔導
  • 中國的降水和干濕地區(qū)分布
  • 時間:2020-05-30 13:13:19        編輯:陳心正        點擊量:7803次
  • 降水和干濕地區(qū)

    1.年降水量的空間分布

    從中國年降水量分布圖可看出:800毫米等降水量線在淮河—秦嶺—青藏高原東南邊緣一線;400毫米等降水量線在大興安嶺—張家口—蘭州—拉薩—喜馬拉雅山東南端一線

    干濕狀況

    塔里木盆地年降水量少于50毫米,其南部邊緣的一些地區(qū)降水量不足20毫米;吐魯番盆地的托克遜平均年降水量僅5.9毫米,是中國的“旱極”。 中國東南部有些地區(qū)降水量在1600毫米以上,臺灣東部山地可達3000毫米以上,其東北部的火燒寮年平均降水量達6000毫米以上,最多的年份為8408毫米,是中國的“雨極”。

    中國年降水量空間分布的規(guī)律是:從東南沿海向西北內陸遞減。各地區(qū)差別很大,大致是沿海多于內陸,南方多于北方,山區(qū)多于平原,山地中暖濕空氣的迎風坡多于背風坡。

    2.降水量的時間變化

    中國降水量的時間變化表現在兩個方面,即:季節(jié)變化和年際變化。

    季節(jié)變化是一年內降水量的分配狀況。中國降水的季節(jié)分配特征是:南方雨季開始早,結束晚,雨季長,集中在5—10月;北方雨季開始晚,結束早,雨季短,集中在7、8月。中國中國大部分地區(qū)夏秋多雨,冬春少雨。

    年際變化是年與年之間的降水分配情況。中國大多數地區(qū)降水量年際變化較大,一般是多雨區(qū)年際變化較小,少雨區(qū)年際變化較大;沿海地區(qū)年際變化較小,內陸地區(qū)年際變化較大。而以內陸盆地年際變化最大。

    3.季風活動與季風區(qū)

    中國降水在空間分布與時間變化上的特征,主要是由于季風活動影響形成的。發(fā)源于西太平洋熱帶海面的東南季風和赤道附近印度洋上的西南季風把溫暖濕潤的空氣吹送到中國大陸上,成為中國夏季降水的主要水汽來源。

    在夏季風正常活動的年份,每年4、5月暖濕的夏季風推進到南嶺及其以南的地區(qū)。廣東、廣西、海南等省區(qū)進入雨季,降水量增多。

    6月夏季風推進到長江中下游,秦嶺—淮河以南的廣大地區(qū)進入雨季。這時,江淮地區(qū)陰雨連綿,由于正是梅子黃熟時節(jié),故稱這種天氣為梅雨天氣。

    7、8月夏季風推進到秦嶺—淮河以北地區(qū),華東、東北等地進入雨季,降水明顯增多。9月間,北方冷空氣的勢力增強,暖濕的夏季風在它的推動下向南后退,北方雨季結束。10月,夏季風從中國大陸上退出,南方的雨季也隨之結束。

    中國大興安嶺—陰山—賀蘭山—巴顏喀拉山—岡底斯山連線以西以北的地區(qū),夏季風很難到達,降水量很少,故唐詩中有“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的名句。習慣上我們把夏季風可以控制的地區(qū)稱為季風區(qū),夏季風勢力難以到達的地區(qū)稱為非季風區(qū)。

    4.中國的干濕地區(qū)

    干濕狀況是反映氣候特征的標志之一,一個地方的干濕程度由降水量和蒸發(fā)量的對比關系決定,降水量大于蒸發(fā)量,該地區(qū)就濕潤,降水量小于蒸發(fā)量,該地區(qū)就干燥。干濕狀況與天然植被類型及農業(yè)等關系密切。中國各地干濕狀況差異很大,共劃分為4個干濕地區(qū):濕潤區(qū)、半濕潤區(qū)、半干旱區(qū)和干旱區(qū)。

  • 上一篇:中國的氣候特征
  • 下一篇:中國的資源簡介

  • 分享到:
  • 我來說兩句
    登錄后可評論



  • 中國教育部
  • 山東省教育招生考試院
  • 中國研究生招生信息網
  • 濟南市教育招生考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