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dāng)前欄目:首頁 > 知識大全 > 歷史知識 > 正文
科目輔導(dǎo)
  • 中國古代三皇五帝簡介
  • 時間:2021-05-16 10:08:03        編輯:陳心正        點擊量:4075次
  • 三皇五帝,是“三皇”與“五帝”的合稱。原始意義上的三皇是指遠古三皇(天皇氏、地皇氏、人皇氏),后增補伏羲氏等作為“三皇”。原始意義上的五帝是指遠古五方上帝,后增補公孫軒轅等五位上古部落首領(lǐng)作為“五帝”。 [1-3]

    后期增補的后三皇五帝在不同著作中分別有不同的說法:

    三皇:

    燧人、伏羲、神農(nóng),出自《尚書大傳》;

    伏羲、女媧、神農(nóng),出自《春秋運斗樞》;

    伏羲、祝融、神農(nóng),出自《風(fēng)俗通義》;

    伏羲、神農(nóng)、黃帝,出自《三字經(jīng)》;

    有巢氏、燧人氏、知生氏,出自《莊子》、《綱鑒易知錄》。

    五帝:

    太昊、炎帝、黃帝、少昊、顓頊,出自《呂氏春秋》;

    黃帝、顓頊、帝嚳、堯、舜,出自《大戴禮記》;

    黃帝、少昊、顓頊、帝嚳、堯,出自《資治通鑒外紀》。

    ^^^^^^^^^^^^^^^^^^^^^^^^^^^^^^^^^^^

    歷史淵源

    三皇

    三皇,天皇、地皇、泰皇之名號,現(xiàn)存文字記載最早見于《史記·秦始皇本紀》?!逗訄D括地象》:“天地初立,有天皇氏,澹泊自然,與(北)極同道”。天地初開便有天皇,且與北極同道,其身份極崇高?!堵肥贰罚骸扒疤旎省⑶暗鼗?、前人皇之事太過久古,杳杳冥冥,所謂事有不可盡究,物有不可臆言?!焙笾髟谠家饬x上的遠古三皇基礎(chǔ)上增補了前后三皇,故有前三皇、中三皇、后三皇之分,合為九皇。

    前天皇、地皇、人皇

    前天皇、前地皇、前人皇之事太過久古,杳杳冥冥,所謂「事有不可盡究,物有不可臆言」(語出《路史》),書傳記載畢竟有限,前三皇年代何久,姓名何謂,治國何如皆不可考也。唯三皇之號曰天皇曰地皇曰人皇久而不失?!稘摲蛘摗の宓轮尽罚骸奥劰庞刑旎?、地皇、人皇,以為或及此謂,亦不敢明?!薄堵肥贰罚呵疤旎省⑶暗鼗?、前人皇之事太過久古,杳杳冥冥,所謂「事有不可盡究,物有不可臆言」?!柑旎实鼗嗜嘶书_治各二萬八千歲」。(語出《三皇經(jīng)》,《路史》引)

    中天皇

    史書上說盤古開天辟地后第一代天下君主中天皇君天皇氏,兄弟十三人,號曰天靈,其中一人發(fā)明了數(shù)字,繼而又發(fā)明了天干、地支,為人推為皇。發(fā)明數(shù)字:零、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廿、卅、卌、百、千、萬。發(fā)明天干:閼逢、旃蒙、柔兆、強圉、著雍、屠維、上章、重光、玄黓、昭陽。發(fā)明地支:攝提格、單閼、執(zhí)徐、大荒落、敦牂、協(xié)洽、涒灘、作噩、閹茂、大淵獻、困頓、赤奮若。 [4]  其余兄弟十二人帶領(lǐng)部眾各占一方,立國稱皇,各傳國一萬八千年。天皇氏姓望,名獲,字文生;別號天靈、防五、天霧、天尊、元始天王。歲紀攝提,以木德王天下。天皇氏繼盤古氏以治,其繼盤古治所在良渚古城中的莫角山臺址上。共在位一千八百年,在位年代:前9684----前7884年?!兑拙曂ㄘ则炑a遺》:“天皇氏之先,與乾曜合德”。案:此言天皇氏祖先與日、月、五星(七曜)合德,即其身份極為崇高。《河圖》:“五龍見教,天皇被跡。”榮氏注曰:“五龍治在五方,為五方神?!碧旎适蠟辇堊妗⑽妪堉?,后世子孫以“龍”為圖騰。關(guān)于天皇氏的名諱:“粵有天皇,是曰天靈,望獲強尊?!薄_泌《路史·前紀二·天皇紀》。《帝王世紀》中也對此有描述。天地開辟,有天皇氏、地皇氏、人皇氏?!度时炯o》:天地初立,有天皇氏,木德王,歲起攝提。

    中地皇

    世代傳世數(shù)萬年之后是中地皇君?!柑旎适弦莸鼗适献鳎鲇谛鄱堥T之岳。」(《路史》引《遁甲開山圖》)

    中人皇

    世代傳世數(shù)萬年后是中人皇君?!傅鼗适弦荩谟腥嘶示拍邢嘞衿渖砭耪??!梗ā堵肥贰芬堵鍟罚H嘶手畷r,分治九州乃是上古大九州,亦即全球。

    后天皇

    唐代司馬貞寫了《三皇本紀》以補全《史記》,增補了伏羲、女媧、神農(nóng)等諸位上古時期神話傳說人物與部落首領(lǐng)的歷史。中人皇氏之后,歷經(jīng)五龍紀、攝提紀、合雒紀、連通紀、敘命紀、循蜚紀、因提紀、禪通紀、疏仡紀。禪通紀始于伏羲,疏仡紀始于黃帝。而在伏羲之前的因提紀,其中一位被后世尊為后天皇,即是燧人氏。

    后人皇

    燧人氏之后,又歷經(jīng)幾世,有伏羲、女媧氏,有圣德,為后人皇。

    三皇

    《周禮·春官·外史》:“掌三皇五帝之書?!蓖ǔQ怨攀氛?,必言“三皇五帝”。“五帝”尚在“三皇”之后,人們多公認“三皇”為中華民族的人文始祖。

    “三皇”之名不見于經(jīng),組成亦有不同說法,但《尚書大傳》以燧人、伏羲、神農(nóng)為“三皇”,《風(fēng)俗通引》、《白虎通義》、《古史考》等古籍亦持此說。 “三皇”按照流傳最廣的是:伏羲(天皇)、神農(nóng)(地皇)、少典(人皇)。

    天皇燧人氏

    根據(jù)典籍記載眾說紛紜,并無定論。

    《史記·秦始皇本紀》說,天皇、地皇、泰皇為三皇。《太平御覽》卷七十八引《春秋緯》提出天皇、地皇、人皇為三皇的另一種看法,似乎泰皇即人皇?!尔i冠子·泰鴻》:“ 泰皇 問 泰一 曰:‘天、地、人事,三者孰急?’”《史記·秦始皇本紀》:“古有 天皇 ,有 地皇 ,有 泰皇 , 泰皇最貴?!?司馬貞索隱:“按, 天皇、地皇之下即云泰皇 ,當(dāng)人皇也。而《封禪書》云‘昔者 太帝 使 素女 鼓瑟而悲’,蓋三皇已前稱 泰皇 。一云 泰皇 , 太昊 也?!?[8]  在公元前221年(秦始皇26年)李斯說古代有三皇,其中泰皇最貴。泰皇,較后的書稱為人皇,演變?yōu)閭髡f中的太昊伏羲。

    《帝王世紀》以伏羲、神農(nóng)、黃帝為三皇?!度纸?jīng)》:自羲農(nóng),至黃帝。號三皇,居上世。(伏羲、神農(nóng)、黃帝)

    《通鑒外紀》又以伏羲、神農(nóng)、共工為三皇。

    《運斗樞》、《元命苞》等書載:三皇為伏羲、神農(nóng)外,還有建立婚姻制度造人的女媧。漢朝的《緯書》中稱三皇為天皇、地皇、人皇,奉為三位天神。后來在道教中又將三皇分初、中、后三組:初三皇具人形;中三皇則人面蛇身或龍身;后三皇中的后天皇人首龍身,即伏羲,后地皇人首蛇身,即女媧,后人皇牛首人身,即神農(nóng)。

    三皇

    五帝

    “帝”原指五方上帝,戰(zhàn)國后(有說是兩漢)才附以人間歷史人物之名替入。五方天神合稱為五帝的神話?!吨芏Y·天官》“祀五帝”,為東方青帝靈威仰、南方赤帝赤熛怒、中央黃帝含樞紐、西方白帝白招拒、北方黑帝葉光紀。東漢王逸注《楚辭·惜誦》中的“五帝”為五方神,即東方太昊、南方炎帝、西方少皞、北方顓頊、中央黃帝。后世增補的“五帝”分別有如下不同說法:

    黃帝(軒轅)、青帝(伏羲)、赤帝又叫炎帝(神農(nóng))、白帝(少昊)、黑帝(顓頊)。至于五位古帝,說法也各異,一般認為是黃帝、顓頊、帝嚳、堯、舜。

    《世本》、《大戴禮記》、《史記·五帝本紀》列黃帝、顓頊、帝嚳、堯、舜為五帝。

    《禮記·月令》以大皞(伏羲)、炎帝、黃帝、少皞(少昊)、顓頊為五帝。

    《尚書序》、《帝王世紀》則視少昊(皞)、顓頊、高辛(帝嚳)、堯、舜為五帝。

    人間的“五帝”一詞在《孟子》時尚未出現(xiàn),書中只提到“三王五霸”?!盾髯印分胁庞小拔宓邸币辉~排在“三王”前,但無人名。按呂不韋十二紀的提法,五帝是主管四方、四時和五行之神。黃帝居中,具土德;大皞居?xùn)|方,具木德,主春,亦稱春帝;炎帝居南方,具火德,主夏,亦稱炎帝;少皞居西方,具金德,主秋,亦稱白帝;顓頊居北方,具水德,主冬,亦稱黑帝。

    黃帝、顓頊、帝嚳、堯、舜(《大戴禮記》);

    羲(伏羲)、神農(nóng)、黃帝、堯、舜(《戰(zhàn)國策》);

    太昊、炎帝、黃帝、少昊、顓頊(《呂氏春秋》);

    黃帝、少昊、顓頊、帝嚳、堯(《資治通鑒外紀》);

    五帝

    五帝(5張)

    少昊、顓頊、帝嚳、堯、舜(偽《尚書序》);以其經(jīng)書地位之尊,以后史籍皆承用此說。于是這個三皇五帝說被奉為古代的信史。

    三皇五帝

    三皇:天皇、地皇、泰皇

    五帝:東方青帝靈威仰、南方赤帝赤熛怒、中央黃帝含樞紐、西方白帝白招拒、北方黑帝葉光紀(五方上帝)

    三皇五帝說法眾說紛紜,增補的三皇,版本參考《司馬貞·三皇本紀》、《帝王世紀》和《尚書大傳》的說法。五帝參考《史記·五帝本紀》、《禮記》和《春秋》、《國語》說法;《白虎通義》和《尚書序》說法;《呂氏春秋》和《淮南子》說法。

    古史系統(tǒng)編輯

    《河圖括地象》:“天地初立,有天皇氏,澹泊自然,與(北)極同道”?!度时炯o》:“天皇氏,木德王,歲起攝提”?!侗P古王表》:“天皇始制干支之名以定歲之所在”?!洞呵锩鼩v序》:"天地開辟,萬物渾渾,無知無識。陰陽所憑,天體始于北極之野,地形起于昆侖之虛,日月五緯俱起牽牛。四萬五千年,日月五緯一輪轉(zhuǎn)。天皇出焉,號曰'防五',兄弟十三人繼相治。乘風(fēng)雨,夾日月以行。"引文中天皇兄弟"夾日月以行",天皇與其結(jié)盟兄弟和日月五星一起從牽牛星出發(fā),開始了中國文明歷史。《易緯通卦驗補遺》:“天皇氏之先,與乾曜合德”。此言天皇氏祖先生活在天地開辟之前,而且他們與七曜合德,即其身份極為崇高?!洞呵镒笾凇罚骸白蠈m,天皇耀魄寶之所理也。”《帝王世紀》:“天皇大帝(為)耀魄寶,地皇為天一,人皇為太一?!薄妒酚洝で厥蓟时炯o》:“古有天皇、地皇、泰皇?!薄妒酚洝ぱa三皇本紀》:天皇、地皇、人皇。

    伏羲氏

    在中國最早的古史系統(tǒng)之古史傳說中,三皇五帝廣為流傳,到秦漢時期各地文化融合后把三皇五帝之說載入史冊?!盎省钡脑x還有“大”和“美”一說,不作名詞用。戰(zhàn)國末,因上帝的“帝”字被作為人主的稱呼,遂用“皇”字來稱上帝,如《楚辭》中的西皇、東皇、上皇等。時又有天皇、地皇、泰皇之名,稱為“三皇”。在《周禮》《呂氏春秋》與《莊子》中也始有指人主的“三皇五帝”,《管子》并對皇、帝、王、霸四者的不同意義作了解釋,但都未實定其人名。

    “帝”原指天帝,五帝為五方神,即東方青帝靈威仰、南方赤帝赤熛怒、中央黃帝含樞紐、西方白帝白招拒、北方黑帝葉光紀。后增補軒轅、神農(nóng)等五位上古部落首領(lǐng)作為“五帝”。上古部落首領(lǐng)“五帝”之名在孟子時尚未出現(xiàn),他書中只提到“三王五霸”?!盾髯印分胁庞小拔宓邸币辉~排在“三王”前,但無人名,只在其《議兵篇》中稱堯、舜、禹、湯為“四帝”。《孫子兵法》有“此黃帝之所以勝四帝也”句,似亦有四帝、五帝之稱(但梅堯臣謂此“帝”字系“軍”之訛)。《管子》及《莊子》所屢稱“三皇五帝”,也都未指實人名?!肚f子·胠篋》列舉了古帝十二名及全書中屢次提到其他古帝,《六韜》列舉了古帝十五名,《逸周書》所列古帝多達二十六名。

    秦漢后所增補的“三皇”有五說:

    1、《尚書大傳》為燧人、伏羲、神農(nóng)?!抖Y·含文嘉》《春秋命歷序》亦同此說而以燧人居中。

    2、《春秋運斗樞》為伏羲、女媧、神農(nóng)。

    3、《禮·號謚記》為伏羲、神農(nóng)、祝融?!缎⒔?jīng)鉤命決》引《禮》同此,但以祝融居末。

    4、《白虎通》說為伏羲、神農(nóng)、共工。

    5、西漢末的《世經(jīng)》所排古史系統(tǒng),在黃帝和顓頊之間加有少昊金天氏,使戰(zhàn)國時說的“五帝”中多了一帝。于是有人把原五帝之首的黃帝升為三皇,與伏羲、神農(nóng)并列。首先是《禮·稽命徵》持此說,張衡上漢順帝書及其后的皇甫謐《帝王世紀》亦從之。接著是偽《尚書序》宣揚此說,由于它的經(jīng)書地位,從此伏羲、神農(nóng)、黃帝成為中國歷史中最古的三位帝王。其實上述諸說皆為西漢末以后緯書所編造的神話。東方天帝太昊伏羲,屬神句芒;南方天帝炎帝神農(nóng),屬神祝融;西方天帝少昊金天,屬神蓐收;北方天帝顓頊高陽,屬神玄冥;中央天帝黃帝軒轅,屬神后土。

    漢代仍傳有天神中的三皇,西漢末緯書《春秋命歷序》《始學(xué)篇》等以三皇為天皇、地皇、人皇。道教經(jīng)典中的三皇分初、中、后三組。自戰(zhàn)國后期或漢代記載神話和歷史傳說文籍中,先后出現(xiàn)了很多古帝或宗神名號,大抵居西邊的有黃帝、炎帝以及伯夷、共工、鯀、禹、四岳、稷(棄)、高圉、太王、玄囂、蟜極、昌意、青陽等,居?xùn)|邊的有太皞、少昊摯、顓頊、高陽、高辛、堯、羿、浞、澆、?。磭浚⑵?、冥、上甲微等,地區(qū)未明的有帝鴻氏、縉云氏、金天氏、烈山氏、陶唐氏(前二者可能在西、后三者可能在東)等,由東而西的有伯翳、非子等,本在東而一部南移的有祝融即重黎,及其后裔八姓(如季連羋姓為楚祖)等等。

    后世增補的三皇五帝,并不是真正的帝王,僅上古時期出現(xiàn)的為人類作出卓越貢獻的部落首領(lǐng)或部落聯(lián)盟首領(lǐng),后人追尊他們?yōu)椤盎省被颉暗邸薄H嗣駝t把他們敬為神靈,以各種美麗的神話傳說來宣揚他們的偉大業(yè)績。指歷史時期。即“三皇五帝時代”,又稱“上古時代”、“遠古時代”或“神話時代”。也可以簡稱為“三皇五帝”。三皇五帝率領(lǐng)民眾開創(chuàng)了中華上古文明。

    其它相關(guān)編輯

    五帝說法

    堯帝

    1、《五帝德》所說的黃帝、顓頊、帝嚳、堯、舜五人。其說根據(jù)《國語·魯語》對他們的贊譽而定。《帝系》為其編造了以黃帝為始祖的世系。《呂氏春秋》及《史記·五帝本紀》承用了此說。

    2、《戰(zhàn)國策·趙策》與《易·系辭》提出的宓戲(伏羲)、神農(nóng)、黃帝、堯、舜五人。《莊子》、《淮南子·淑真訓(xùn)》及《三統(tǒng)歷》亦承此說。《通鑒外紀》反對三皇五帝說,但其所列最早的帝王仍是此五人。

    3、《呂氏春秋·十二紀》所載的太昊、炎帝、黃帝、少昊、顓頊?!抖Y記·月令》亦同此說。王符《潛夫論》并將古代各帝王部分別納入此五帝的血胤系統(tǒng)之下。

    4、《世經(jīng)》所編排的古史系統(tǒng)依《十二紀》與《月令》,在黃帝與顓頊之間有少昊,鄭玄注《中侯敕省圖》即加少昊于第一個五帝說,謂五帝有六人,俱合于五帝座星。然東漢以來《稽命徵》等之說,把黃帝升為三皇之一,皇甫謐《帝王世紀》從之,而以少昊以下五人為五帝。于是偽《尚書序》即據(jù)以將《世經(jīng)》前面三名伏羲、神農(nóng)、黃帝為三皇,接著的少昊、顓頊、帝嚳、堯、舜為五帝。以其經(jīng)書地位之尊,以后史籍皆承用此說。于是這一“三皇五帝”說被奉為古代的信史。

    5、《通鑒外紀》及《路史發(fā)揮》引梁武帝蕭衍畫像碑述,以黃帝、少昊、顓頊、嚳、堯為五帝,似是最晚的一說。但梁武只有《通史》六百余卷,據(jù)陳立《白虎通疏證》,以為畫像碑述可能是《武梁祠堂畫像碑述》之訛,則此說仍出自漢人。

    至于神話中的天神,《山海經(jīng)》中皆稱帝,其后亦有“五帝”之稱,如《楚辭·惜誦》有“令五帝”句,與“指蒼天”、“戒六神”并舉,是皆指神。又《晏子春秋》有“楚巫請致五帝以明君德”句,顯然皆指天帝。故《史記·封禪書》載漢高祖劉邦說:“吾聞天有五帝”。即述戰(zhàn)國末流行之說。同時有五色帝之說,奏設(shè)祭祀白、青、黃、亦四上帝祠,漢高增祀黑帝之祠。至《春秋緯·春秋文耀鉤》,五色帝始有名字:“蒼帝曰靈威仰,亦帝曰赤熛怒,黃帝曰含樞紐,白帝曰白招拒,黑帝曰汁光紀?!?[10]  鄭玄注《禮記·大傳》“王者禘其祖之所自出”句,即引此諸名為“太微五帝”,謂“王者之先祖皆感太微五帝之精以生”。把地上五帝說成是天上五帝所感生,提出了“感生帝”之妄說,王肅已斥其謬。

    大抵“三皇說”所指諸人,是中國祖先處于史前各個不同文化階段的象征。燧人、包羲(伏羲)分別代表蒙昧?xí)r期的低級、中級、高級三個階段;神農(nóng)代表野蠻時代的低級階段;女媧則是更早的創(chuàng)世紀式的神人,在神話中又和伏羲結(jié)合創(chuàng)造人類?!拔宓壅f”所指諸人,主要是父系家長制的部落聯(lián)盟鼎盛時期及其解體時實行軍事民主制時期的一些君王或軍事首長人物。

    部落世系

    良渚文化時期(前9684----前4564年):

    天皇氏,別號天靈、防五、天霧。姓望,名獲,字文生;“五龍”之首;以木德王天下。天皇氏繼盤古氏以治,其繼盤古治所在良渚古城中的莫角山臺址上。前9684------前7884年在位,天皇氏為創(chuàng)世大神盤古氏之子,地皇氏之父,開天辟地之后的首位中國部落首領(lǐng)。 [(一說天皇氏即伏羲氏,與地皇神農(nóng)氏、人皇女媧氏并稱為“三皇”)

    地皇氏,天皇氏之子、矩靈氏之夫、人皇氏之父,“五龍”之一。前7884----前6084年在位。定都于良渚古城,同時設(shè)陪都于龍門、熊耳之山岳(今河南省洛陽市龍門山、熊耳山一帶)。一說地皇氏即神農(nóng)氏,與天皇伏羲氏、人皇女媧氏并稱為“三皇”。

    人皇氏,簡稱“人皇”,又稱“泰皇”;亦曰居方氏。人皇氏為地皇氏之子,提挺氏之父。前6084----前4724年在位,定都于良渚古城,同時設(shè)陪都于今山東省日照市東港區(qū)兩城鎮(zhèn)遺址。一說人皇氏即女媧氏,與天皇伏羲氏、地皇神農(nóng)氏并稱為“三皇”。

    提挺氏,又號黃神氏。前4724----前4694年在位,定都于良渚古城,同時設(shè)陪都于今淮河流域,具體地點不詳。提挺氏為人皇氏之子,通姓氏之父。另外據(jù)傳八仙之一的漢鐘離(復(fù)姓鐘離,名權(quán)。東漢時人,故稱漢鐘離)即為提挺氏轉(zhuǎn)世。

    通姓氏,又號皇覃氏、離光氏。前4694----前4664年在位,定都于良渚古城,同時設(shè)陪都于中國南方(今湖南省永州市寧遠縣九嶷山一帶)。通姓氏乃提挺氏之子,有巢氏之父。

    有巢氏

    有巢氏,號“大巢氏”。位列五氏之首,華夏族人。祖籍在今巢湖流域;建立古巢國,中國上古時期部落首領(lǐng)。居住在今安徽省巢湖市一帶,后遷徙至山西省興縣石樓山一帶[8]。有學(xué)者認為有巢氏出生地在蒼梧,立都河南舞陽。也有史學(xué)家認為有巢氏生籍在山東、四川、內(nèi)蒙古、云南、湖南等地。據(jù)中國歷史大系表記載,有巢氏生活在舊石器時代早期,開創(chuàng)了巢居文明。有巢氏被譽為華夏“第一人文始祖”和“文明的領(lǐng)航者”。

    有巢氏曾定都于良渚古城。同時設(shè)陪都于今山東省青島市黃島區(qū)瑯琊古城。后遷都于凌家灘古城(今安徽省馬鞍山市含山縣凌家灘遺址)。

    有巢氏后期(前4564----前4464年)將都城遷往今安徽省巢湖市凌家灘古城,良渚古城遂廢,良渚時代結(jié)束,古代中國進入前仰韶-大地灣文化時期。

    前仰韶-大地灣文化時期(前4564----前4354年):

    燧人氏

    燧人氏,又號燧皇,定都于燧明(今河南商丘),后遷都于河北省保定市(今河北保定南莊頭遺址)。燧人氏為燧明國國君,為有巢氏之子、華胥氏之夫、伏羲氏與女媧氏之父。前4464----前4354年在位,燧人氏是中國迄今為止有史可考的第一位個體部落首領(lǐng)(非部落聯(lián)盟首領(lǐng))。燧皇陵位于河南省商丘市睢陽區(qū)境內(nèi),是中國歷史上年代最為久遠的帝王陵墓。

    華胥氏,定都于今陜西省西安市藍田縣華胥鎮(zhèn)。華胥氏為燧人氏之妻,伏羲氏與女媧氏之母。在位年限不詳,可能與燧皇共治。燧人氏之后由伏羲氏繼位。華胥陵位于山東省新泰市石萊鎮(zhèn)華胥山,一說藍田縣華胥鎮(zhèn)孟巖村。

    華胥氏之后,太昊伏羲氏繼立,前仰韶-大地灣文化時期結(jié)束,仰韶文化時期開始。

    仰韶文化時期(前4354----前3579年):

    伏羲氏,又號羲皇、太昊、青帝。定都于汶上(今山東省汶上縣),后遷都于宛丘(今河南淮陽),前4354----前4239年在位。伏羲氏為燧人氏與華胥氏之子、 [11]  女媧氏的兄長兼夫君。炎帝神農(nóng)氏的外祖父。在燧人氏之后繼位。一說伏羲即為天皇氏。傳說太昊伏羲氏也是中國古代神話中的五方上帝之一。伏羲陵位于河南省周口市淮陽縣城北1.5公里處。

    女媧氏,又號媧皇氏,前4239—前4109年在位。女媧氏是燧人氏與華胥氏之女、伏羲氏的妹妹兼妻子。炎帝神農(nóng)氏的外祖母。在伏羲氏之后自立為帝,與炎帝朱襄氏共治天下。一說女媧即為人皇氏。女媧城與女媧陵位于今河南省周口市西華縣。

    朱襄氏,有3代朱襄氏擔(dān)任過炎帝,  又號稱飛龍氏,在伏羲氏之后即位。與女媧氏共治天下,公元前4239—公元前4169年在位,定都于朱邑(今河南省商丘市柘城縣),朱襄氏之治天下也,多風(fēng)而陽氣贏積,萬物散解,果實不成。故士達作五弦瑟,以來陰風(fēng),以定群生。炎帝朱襄氏最后為炎帝神農(nóng)氏所滅。炎帝朱襄氏陵位于商丘市柘城縣東大仵鄉(xiāng)。

    神農(nóng)氏,有9代神農(nóng)氏擔(dān)任過炎帝,又號農(nóng)皇、赤帝、烈山氏。定都于伏羲氏舊墟(同伏羲都城)。后先后遷都于今山東省曲阜市與今河南省洛陽市。前4109----前3579年在位,炎帝神農(nóng)氏是伏羲氏與女媧氏的外孫,女媧氏死后傳位于他。后又打敗并占領(lǐng)了炎帝朱襄氏的領(lǐng)地,首次統(tǒng)一中華。后被黃帝軒轅氏打敗并遷都于今湖南省株洲市。炎帝神農(nóng)氏陵墓有多座,其中陜西寶雞炎帝陵為炎帝神農(nóng)一世之墓,湖南株洲炎帝陵為炎帝神農(nóng)八世之墓。一說神農(nóng)即為地皇氏。傳說炎帝神農(nóng)氏也是中國古代神話中的五方上帝之一。

    炎帝神農(nóng)氏末期,九黎部落首領(lǐng)蚩尤氏叛變,天下大亂。華夏部落世系因此中斷。仰韶文化時期也就此結(jié)束。軒轅黃帝之后,古代中國進入龍山文化時期。

    龍山文化時期(公元前2697----公元前2015年):

    有熊氏,即黃帝,又號軒轅。定都于有熊(今河南新鄭),前2697----前2395年在位。在涿鹿之戰(zhàn)中與異母弟炎帝聯(lián)手打敗九黎部落首領(lǐng)蚩尤之后遷都涿鹿(今河北省張家口市涿鹿縣)。后又在阪泉之戰(zhàn)中打敗并奪取了炎帝的皇位,迫使其臣服并退居南方。傳說黃帝軒轅氏為中國古代神話中的五方上帝之首,號稱“中央黃帝有熊軒轅氏”(另外四位天帝為東方青帝太昊伏羲氏、西方白帝少昊金天氏、南方赤帝炎帝神農(nóng)氏、北方黑帝顓頊高陽氏),陵墓位于河北涿鹿,其曾孫帝顓頊打敗共工收復(fù)中原后遷葬于河南荊山。

    青陽(氏)一世,即少昊,又號白帝、金天氏。為黃帝長子(另一說認為少昊是啟明星與仙女皇娥的兒子),黃帝之后繼位,定都于窮桑(今江蘇省宿遷市沭陽縣桑墟鎮(zhèn)),后遷都于今山東省曲阜市。前2395----前2322年在位,陵墓位于曲阜城東4公里的舊縣村東北。白帝少昊金天氏也是中國古代神話中的五方上帝之一。據(jù)司馬遷所著《史記》誤傳,白帝少昊金天氏未登帝位。少昊逝后,皇位由其侄孫高陽氏繼承,于是高陽氏在窮桑登基,后遷都商丘并與炎帝后裔共工氏展開激戰(zhàn),共工因戰(zhàn)敗而惱羞成怒,拼盡全力撞斷了“擎天柱”----不周山(今遼寧錦州筆架山)?!肮补づ|不周山”的神話即來源于此。

    高陽氏,即顓頊,又號黑帝、玄帝。公元前2322—公元前2245年在位。定都于窮桑、后遷都于商丘,打敗共工氏之后定都于帝丘(今濮陽),  并將黃帝陵墓由河北涿鹿遷至河南荊山。顓頊是黃帝的次子昌意的兒子。顓頊高陽氏也是中國古代神話中的五方上帝之一。陵墓位于河南省安陽市內(nèi)黃縣梁莊鎮(zhèn)。

    高辛氏,即帝嚳,前2245—前2176年在位。定都于亳(今河南商丘)。帝嚳乃玄囂之孫  ,顓頊高陽氏的堂兄。帝嚳陵墓所在地位于商丘睢陽區(qū)高辛鎮(zhèn)。

    青陽(氏)二世,即帝摯,前2176----前2168年在位。定都于沁陽(今河南焦作沁陽市),帝摯為帝嚳長子,即位之后為政不善,讓位于四弟陶唐侯伊祁放勛(即帝堯陶唐氏)。陵墓位于陽谷(今山東省聊城市陽谷縣北)。

    陶唐氏,即堯,前2168----前2095年在位。定都于北唐(今山西省太原市),后遷都平陽(今山西省臨汾市)。帝堯為帝嚳第四子,帝摯的四弟。帝摯為政不善,禪位于他。另外,鯀禹治水、后羿射日等傳說就發(fā)生在陶唐氏時期。陵墓位于山東省菏澤市鄄城縣富春鄉(xiāng)谷林。

    丹朱,定都于丹水(今河南省南陽市淅川縣)(舊稱丹水縣,古時為陶唐氏長子丹朱的封地),前2067----前2064年在位。丹朱為帝堯長子,帝堯臨終前,因丹朱不肖,堯指定有虞氏部落首領(lǐng)姚重華為繼承人。帝堯死后,姚重華為其守孝三年,并將皇位讓給了丹朱。丹朱為政不善,三年后還位于姚重華。陵墓位于河南省濮陽市范縣辛莊鄉(xiāng)丹朱村(丹徐莊)。

    有虞氏,即舜,分別于前2095----前2067年、前2064----前2025年在位。定都于蒲阪(今永濟),帝舜為黃帝裔孫。以孝聞名,是著名的24孝之首---“孝感動天”的主人公。繼承陶唐氏之皇位。陵墓有兩處:山西運城舜帝陵和湖南寧遠舜帝陵。

    夏后氏,夏后禹,即大禹,先為有崇氏,后為夏后氏。前2025----前2015年在位,定都陽城(今河南省登封市),后遷都于陽翟(河南禹州)。禹為黃帝嫡系裔孫,是治水英雄夏后鯀的兒子。夏朝奠基人。陵墓位于浙江省紹興城東南會稽山麓大禹陵。

    大禹崩逝后,子夏后啟繼位,遷都于安邑(今山西省運城市夏縣西)夏朝建立。古代中國部落聯(lián)盟制時代結(jié)束。龍山文化時期告終,中國進入中央集權(quán)化奴隸制國家時期。

    注:所謂“三皇五帝”是歷史學(xué)界專家們對中國上古時期所有部落聯(lián)盟首領(lǐng)的概括性簡稱,并非確指。

    本表所注在位年限依據(jù)【中華史表】及【三皇五帝年表】推定。

    年表意義:本年表是自民國時期以來第一份完整的關(guān)于中國上古時期的世系年表。也是中國有史以來第一部敘事體年表。本表將紀年與記事相結(jié)合;以原【三皇五帝年表】及【中華史表】為藍本,將上古時期列位部落首領(lǐng)的氏族號、尊號、在位年限、親屬關(guān)系、都城及葬地都一一予以完整記錄,方便讀者參考及查證。本年表對未來考古學(xué)界與歷史學(xué)界研究中國上古歷史有著重要推動作用。

    皇帝含義

    皇,“皇”像太陽一樣光輝燦爛。人皇最為尊貴。羲皇,媧皇皆出自人皇。人皇稱皇不稱帝。壬有水德,其人龍身,丁有火德,其人鳳凰。故皇乃龍鳳合體,尊貴無比。

    帝,人皇之妻丁生有一子,曰戊,戊娶癸,癸+戊=帝,合文曰帝。傳說成湯就是帝族,丁生戊,曰“成”,故名成湯,成湯也自稱武王,成湯生于任城,十一征而無敵于天下,建立了帝族。帝族的代表是黃帝。其人土德。

    夏,帝之子曰甲,娶妻己,己+甲=夏。

    殷,夏之子曰庚,娶妻乙,乙+庚=殷。殷朝與早期商朝不同,是盤庚遷都后建立的,盤庚為了突出自己的地位,遷都后自稱“殷”。

    商,殷之子曰丙,娶妻辛,辛+丙=商。商朝建立的較早,燧人氏在商丘建立的,屬于早商。


  • 上一篇:【中國歷史】唐代大事記
  • 下一篇:【萬里長征】中國工農(nóng)紅軍萬里長征整個過程

  • 分享到:
  • 我來說兩句
    登錄后可評論



  • 中國教育部
  • 山東省教育招生考試院
  • 中國研究生招生信息網(wǎng)
  • 濟南市教育招生考試院